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寒气渐重,露水凝结成霜,标志着秋日即将落幕,万物进入休养与收藏的时节。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大量捕猎,陈列如祭),二候草木黄落(草木凋零,落叶纷飞),三候蜇虫咸俯(昆虫蛰伏冬眠,不动不食)。天地萧瑟,生命敛藏,为冬日的静默做准备。
霜降,秋色至此成浓。深秋的凉意,唤醒了人们的食欲。此时进补正当时——炖一锅暖身的羊肉,煲一盅滋补的热汤,以慰藉气温骤降的身心。市集上,柿子正红,皮薄如绸,甘润生津;萝卜清脆爽口如“小人参”,能润肺止咳、助消化。人们在食物的香气与热气中,抵御秋末的寒意。
而北京的深秋滋味,除了餐桌上的暖热,更藏在一缸古老的酱香之中。这,便是传承了近600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它以“六必”为恪守古训——“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这源自酿酒智慧的准则,被完美运用于制酱之中,体现出对原料、工艺、器具近乎极致的追求。
霜降前后,正是许多蔬菜丰收、质地紧实的时节。匠人们精选当季的萝卜、芥菜、黄瓜等,依据古法,进行清洗、腌渍、发酵、晾晒。时光在陶坛中静静沉淀,微生物悄然作用,酱香在空气中日益醇厚,蔬菜的爽脆与酱汁的咸鲜融合,化平凡为神奇。这份熟悉的味道,不仅是佐餐的佳品,更承载着数百年老北京的记忆,延续着这座城市最本真的烟火气息。
北风渐起,银杏染黄,草木泛金。京城的秋色进入尾声,多了几分沉静与从容。街巷间,光影温柔,落叶无声,北京的秋,在不经意间道别,而六必居的那一口酱香,便是对这绚烂秋日最深情的封藏。它将秋实的丰饶、匠心的温度、岁月的沉淀,一同融入这咸鲜爽脆之中。就着一碗热粥,品尝几丝酱菜,让人倍感温暖踏实。
秋尽霜凝,味藏于酱。霜降,是收获的终章,亦是冬藏的起始。愿这一味非遗酱香,为您锁住秋日的醇厚,带来一冬的安稳;愿这份古老的匠心,如岁月般沉淀,历久弥香,温暖每一个寻常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