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级层面政策文件精神,优化本市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品质,减少消费领域掣肘,增强北京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7月10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通过24条促消费的具体措施,为提振消费工作锚定发展航标。
《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本市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在全球消费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前瞻布局 引领消费趋势
据市商务局介绍,《行动方案》把握服务消费升级、数字消费崛起、绿色消费普及、国潮消费盛行、银发经济扩容等新趋势,前瞻性部署丰富银发经济新业态、扩大家政服务新供给、培育美丽健康消费新引擎、树立数字消费新标杆、拓展绿色消费新范式、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等系列举措。
围绕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行动方案》鼓励新老品牌跨界合作,激发国潮产品市场潜力。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老牌新店。整合全市IP资源,创新开发模式,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北京礼物”。支持国潮品牌出海开拓市场。
北京青年记者注意到,《行动方案》首次提出“规范发展‘谷子经济’,鼓励创作优质动漫产品,打造二次元和新生代潮玩聚集地”“积极引进国际电竞赛事,丰富“电竞+”消费场景,支持举办多元场景融合的电竞主题消费活动”等具体举措。
全力培育首发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北京市多重发力,积极吸引首店、首发活动落地,持续激活首发经济活力。
目前,首店政策迭代更新至3.0版,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吸引品牌首店、首发活动在京落地。三里屯太古里、朝阳合生汇、海淀大悦城等多个商圈成为首店聚集地,显著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与国际影响力。在政策引导下,全市累计新增首店近5000家,今年1-5月新增落地首店近400家,累计举办首展、首演、首秀等活动近200场。
通过培育建设首发中心,促进首发集聚效应形成,2024年评议并推介了首钢园、751园区、SKP、郡王府等12个首发中心,吸引卡地亚、兰蔻、露露乐蒙、英特尔等时尚、美妆、体育、科技品牌来京首发首秀。今年将进一步打造首发中心,支持东城、西城、朝阳、丰台、大兴等区打造时尚消费品首发中心,鼓励海淀、石景山、怀柔等区培育科技电子消费品首发中心,吸引集聚品牌在京举办高能级首发首秀,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地标、历史古建、公园景区等与国内外品牌合作举办美术展、艺术展等首秀首展活动,打造具有奥运、时尚、科技特色的北京首发经济。
破障攻坚 释放改革活力
据介绍,《行动方案》聚焦消费领域堵点难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出系列突破性改革措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例如,方案中提出“制定大型活动分级分类安全管理标准,创新数字化监管方式,降低安全管理成本”“对新模式、新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管理,探索更多消费场景‘一件事、一次办’”“持续实施‘一馆一策’,精简展会审批流程,完善展会审批标准”等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将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监管效能,便利企业高效办事,为经营主体松绑减负,不断释放改革动能。
深挖禀赋 彰显京韵特色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发布的《行动方案》深度融入首都文化底蕴、奥运遗产、“双枢纽”优势等独特资源。
在具体举措中,突出中轴线申遗保护利用、三大文化带主题旅游、深化“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建设、推进双奥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打造“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发挥机场“国际消费桥头堡”作用等内容,充分彰显了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路径和优势。这些举措将充分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优势,持续推动文商旅体多元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新地标和特色消费场景。
持续开拓高品质商业空间
商圈是提升消费品质、改善消费体验、促进消费升级的载体。2025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大型商业设施面积约75万平方米,各大商圈改造亮点频现。
据悉,近年来,北京商业设施的供给主要呈现场景营造、业态破圈、融入文化、聚焦细分市场等多个特点。中海大吉巷、中关村大融城等多个商业项目打破封闭的盒子空间,向“城市第三空间”转变,成为市民休闲、社交、文化活动的公共聚集地。超级合生汇等多个项目突破传统零售主导,大幅提升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社交空间占比,同时打破商、文、旅、体边界,构建多元融合业态。朝外THE BOX年轻力中心,目标消费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至29岁,举办近百场首展首发活动,单日峰值人流约5万人次,充分彰显其年轻力商业新地标特质。
今年围绕更新提升方面,北京DT51(龙德店)、友谊商店、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等项目正在改造中,大屯里、双安商场等项目计划年底前改造亮相;新增培育方面,湾里·王府井WellTown、上德银泰城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均将于年内与消费者见面。
推动“餐饮+”消费场景融合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餐饮+”消费场景融合,支持餐饮进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等,鼓励打造更多智慧用餐场景。
据统计,上半年已举办簋街不夜节、国际茶香文化节等50余场餐饮活动。今年1-5月,北京市餐饮收入556.2亿元;全市餐饮服务单位超过12.5万家,市场供给持续扩大。随着京城餐饮品质服务持续提升,101家餐厅入选2025米其林指南、37家餐厅入选黑珍珠榜单;142家餐厅上榜必吃榜,位列全国第二。
此外,近年来京城夜间经济蓬勃发展,已评选发布22条餐饮美食类“夜京城”打卡地,认定12条特色餐饮聚集街区,本市“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累计达29条。29条街区内餐饮门店合计1457家,其中721家餐厅晚上10点后继续营业,2024年营业额77.5亿元。
普惠共享 释放民生红利
据介绍,《行动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求精准惠及企业和居民。提出“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民依靠生态优势‘富起来’”“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推动资产管理机构丰富投资产品供给,拓宽居民财富管理渠道”等具体举措,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方案》还提出“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研究制定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带押过户’政策”,切实减轻居民购房资金压力,提升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和获得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