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意最深浓的时节。此时东风温润,草木萌发,天地间一片清朗明净。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俗与农时意义的传统节日,清明不仅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哀思,也寄托着迎春纳吉的祈愿。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放纸鸢……这些绵延千年的习俗,如同一条纽带,将世代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紧密相连。
清明自古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鴽,三候虹始见。此时万物生长,人们借扫墓祭祖之礼寄托哀思,或是进行踏青、放风筝等亲近自然的活动。古人认为,放飞纸鸢可带走晦气,祈求安康——将灾病写在风筝上,待其高飞后剪断丝线,烦恼便随风而逝。这一传统既蕴含对安康的祈愿,亦暗合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在众多风筝流派中,北京“哈氏风筝”以精巧工艺与文化底蕴独树一帜。清道光年间,哈氏家族首创“扎、糊、绘、放”四艺,以竹为骨,绢纸为翼,笔锋勾勒出燕子、沙燕等经典造型。其纹饰多取祥瑞之意:蝙蝠寓意福寿,牡丹预示富贵,云纹昭示吉庆。2008年,哈氏风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曾盛行于宫廷的手艺,终以朴拙之美回归民间。
当纸鸢乘风而起,传统不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化作指尖的温度与头顶的翩跹。
清明是追忆的时节,亦是新生的开始。一只哈氏风筝,连缀着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让文化传承如春草生生不息。这个清明,不妨走进春风,让纸鸢载着思念与希冀,飞向更辽阔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