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精神,进一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国博雅集(北京)文物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白·德化白瓷国博雅集艺术鉴赏会”于2024年7月2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圆满举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纪委副书记、研究馆员王月前,首席鉴定师(陶瓷)、研究馆员耿东升;德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维启,德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洪仰行,泉州市文保中心副主任唐宏杰,德化县文旅局局长黄鹏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桥投资集团主席孙恩光,海关总署中国海关博物馆副馆长李海勇,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廖廷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与征集部副主任蒋名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保室修复师于风雷,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黄卫文,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主任黄静,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焕,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张旭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资深记者温天越,北京杏坛美术馆馆长黄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连紫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连德理、兰全盛,德化政协委员许丽枝等领导专家出席了此次活动,鉴赏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国博雅集负责人晏小飞主持。
鉴赏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国博雅集负责人晏小飞主持
古琴演奏家张旭光用宋代古琴“辨梦”演奏现场
本次活动是继“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展出后,融“宋琴雅集+文物科技+学术艺术”于一体的艺术鉴赏会。古琴与白瓷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古琴演奏家张旭光演奏的一张宋代古琴“辨梦”,传出清秘之声,与德化白瓷相得益彰。高德地图积极探索文物活化新模式新途径,从科技的角度助力馆藏文物,丰富文物的展现方式,其最新的AI三维重建技术——“云境”可以实现对文物藏品三维还原,能够逼真的展现文物藏品的精美纹理等各种细节,用更精的分辨率和信息容量从各个角度呈现生动、立体的文物图像。鉴赏会重点邀请了国内业界研究德化白瓷的专家学者,活动分为馆藏文物鉴赏和专家论坛两大学术模块,通过专家的讲解与讨论听到更加有力的“白瓷之声”。
鉴赏会首先由“中国白—德化白瓷展”策展人王月前总结此次展览的成果。他在发言中讲到:“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开展后,掀起了一场由白瓷艺术带动的“德化热”,原定的三个月展期,一延再延,展出近一年时间,关注度与日俱增,经久不衰,现场观展数以百万众,线上观展和转发量更是不可胜数。展览精心遴选出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分别对应德化白瓷古往今来的艺术成就。通过展览及相关系列活动与德化白瓷的亲密接触,更加全面地弘扬德化白瓷的色彩美学和艺术魅力,深刻领略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促进我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谱写好当代更美的华章。
本次鉴赏会由国博首席鉴定师耿东升以《万瓷朝宗》为题,系统梳理了德化窑发展简史,并从何朝宗坐岩观音的重现、种类及工艺特征、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与同时代其他质地和不同窑场塑像艺术对比多个角度重点阐述了德化一代宗师何朝宗形神兼备、巧夺天工的艺术神韵。在藏品保管员的专业陪护下,现场同时展示了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德化窑何朝宗款白瓷观音”和新入藏“神话”作品,让文物从库房里走出来,就是要把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示出来。从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寻找到文化的自信。
活动期间展示馆藏作品,右为明代“德化窑何朝宗款白瓷观音”,左为新入藏连德理作品“神话”
在鉴赏会连续两轮的专家讨论环节中,考古专家姜波教授通过水下考古和窑址发掘的成果,论述了德化窑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并见证早期全球化贸易兴起的历史轨迹。发言提到难能可贵的是,德化窑还是一处活态遗产,时至今日而声生不息,古有何朝宗、今有非遗传承人,兼具世界遗产、非物资文化遗产和活态遗产的属性,实属罕见。
文化艺术家廖廷建从德化白瓷工匠艺术、工匠精神以及其白瓷厚重历史、文化研讨探索,全面展现德化白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同时指出德化白瓷在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德化白瓷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体现了艺术价值、文化传播与交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自信的体现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为德化白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强则关兴,国弱则关衰。海关博物馆副馆长李海勇为大家讲述了海关与德化白瓷出口的历史脉动。德化瓷器凭借着有利的国际环境、地理条件和自身高超的工艺水平,很快就成为中国的一种外销瓷,并在以后数百年间长盛不衰而名扬海外。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从事藏品与征集工作的蒋名未则从“生产性保护”助力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发展的角度,谈到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法规、政策意见,相关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创造性地实践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他指出德化白瓷有着很好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众多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下一步要充分利用上述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继承创新,利用好“生产性保护”实现德化瓷烧制技艺在发展中继承,继承中发展,守正创新,让德化白瓷融入当代生活服务人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德化白瓷的发展,不断是要结合传统的白瓷文化和白瓷艺术,而且要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军事博物馆文保修复师于风雷在发言中阐述了德化白瓷当代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及艺术传承与创新。他强调留白在中国美学中独特价值,它并非单纯的虚无,而是如君子一般,用谦退的方式,将自己的美内敛,衬托他人的美,自己的美也得以在他人的映衬下彰显。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黄卫文在发言中谈到:德化窑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富盛名的一处民间瓷窑,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尤以明清时期所产有“中国白”美誉的德化白瓷而名满天下。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德化窑白瓷藏品约760余件,这批藏品造型丰富完备,釉色装饰典型,款识多样,制作工艺精湛,基本反映了明清时期德化窑白瓷的产品面貌和制作水平,堪称国内外公私收藏德化窑白瓷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批传世品,特别是其中55件藏品为传承有序的清宫旧藏器,它们是明清时期德化窑制瓷与宫廷间有所联系的实物例证,其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对德化窑制瓷历史研究而言十分重要。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静对粤博馆藏德化白瓷的梳理研究,粤博馆收藏的明清德化白瓷约千余件(套),可分为炉、杯、壶、文具、灯具、罐、瓶、塑像(包括人物和动物)、餐具(盘碗勺等)、其它(鸟食罐、花盆等)等类。她还系统分析了德化窑的产品对明清时期的粤东潮州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及德化白瓷对欧洲白瓷业的影响。总结出德化白瓷以其莹润的釉色、生动而朴实的造型和简洁温润的艺术特质而独具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焕副研究员从德化白瓷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究“中国白”的内在美及瓷塑发展的艺术美和当代现实题材设计观念的关系与创作表达。她指出德化白瓷并不是单一的“白”,而是有温度、有层次、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多种多样的“白”。指出从明代的“象牙白”“猪油白”“天鹅绒白”“孩儿红”到明末清初的“葱根白”,再到当代的“建白”“高白”瓷,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工艺革新的成果。当代的德化瓷塑不仅有经典瓷塑的传承发展,也有当代现实题材以及设计观念的表现。德化制瓷艺人在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的基础上,也在学习和借鉴其他门类的长处,不断地开拓进取,提升和拓展雕塑技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新作品。比如:连德理大师利用薄胎技艺创作的《神话》,连紫华大师借用唐卡技术创造的极彩作品等等。在未来发展的进程中,德化陶瓷也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科技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都会促使德化陶瓷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内涵发展。
本次白瓷雅集鉴赏活动正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体现,是融文物、科技、非遗、艺术、学术为一体的多元雅集,是对“中国白—德化白瓷”厚重历史、文化见微知著的研讨探索;是世界水下考古独领风骚的“南海I号”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会谈;是推动“东方艺术”之美、 德化白瓷艺术美延展性的创新论坛。一窑起,万物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白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