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之时,夏意渐浓,暑气蒸腾。阳光洒落,犹如金线编织,为大地披上一层暖黄的纱衣。田间稻香四溢,麦浪翻滚,仿佛是大地的呼吸,深沉而悠长。
此时,蝉鸣声声,是夏日的赞歌,也是节气的信使。它告诉我们,小暑已至,夏日的热浪正在悄然袭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即言暑气虽盛,却尚未至极点,预示着更为炎热的天气即将到来。
小暑已至,入伏的序幕缓缓拉开,阳光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在这炽热的夏日里,人们纷纷寻找着避暑的良方。村口的老树下,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手持蒲扇轻轻摇动,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从容;孩子们则在树荫下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而悦耳,如同夏日的清泉流淌在心头。而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们,则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他们的汗水浸湿了衣衫,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他们知道,正是这份勤劳与付出,才换来了秋天的丰收和家人的幸福。在这个夏日的画卷中,每一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小暑,作为夏季的重要节点,不仅标志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义。中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每一候都有其独特的景象与习俗。
一候温风至。这是指此时的风已经不再是凉爽的微风,而是带着热气的风。这种温风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中,热气腾腾,蒸出满身汗水。正如古诗《小暑六月节》中所描绘的:“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这种温风,既是小暑节气到来的标志,也是夏季酷暑的预告。
二候蟋蟀居宇。小暑过后的五日,便到了“蟋蟀居宇”的时节。这意味着蟋蟀开始离开田野,来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它们选择阴凉的地方居住,躲避烈日的炙烤。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细致的观察。
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便到了“鹰始鸷”的时候。由于地面气温太高,老鹰等猛禽开始飞到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寻找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时盛夏即将到来,温度升高,进入伏旱期,江淮流域地区梅雨季即将结束,而东北、华北地区进入雨季。
暑气升腾,光照充足,此时,北京玉渊潭公园的荷花也迎来了盛花期。玉渊潭公园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水阔林丰,风光秀丽。金代时期,玉渊潭便因湖光山色而名闻遐迩,成为皇家游幸之所。金章宗完颜璟曾在此建宫筑台,多次垂钓于湖中,留下了“金主銮舆几度来,钓台高欲比金台”的佳句,因此得名“钓鱼台”。元代时更名为玉渊潭,名相廉希宪亦在此修建别墅,取名“万柳堂”,一时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
玉渊潭公园耕织图景区 图:玉渊潭公园公众号
小暑时节,玉渊潭公园内大片荷花竞相开放,在一丛丛碧绿荷叶的映衬下更显娇艳。此时的玉渊潭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荷香四溢,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闲逛,感受夏日难得的清凉。翠绿的荷叶层层叠叠,铺满了整个湖面。在荷叶的衬托之下,一朵朵娇艳欲滴的荷花亭亭玉立,或含苞待放,或盛开如霞,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荷花 图:玉渊潭公园微博
小暑,承载着丰富的习俗与传承。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庆祝丰收,祈愿未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古老而丰富的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食新”的习俗指的是尝新米。出于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当新麦新米收割归仓,人们便会用新粮制作各种美食,同时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此庆祝丰收,也祈愿未来的日子更加丰盈。
“六月六,晒红绿”也是小暑时节的重要习俗。“红绿”指的就是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衣服。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人们将家中的衣物、书籍和字画拿出来晾晒,以去除湿气,杀菌消毒,“晒红绿”除了有除湿杀菌的功效,其中也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与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在阳光的照耀下,衣物变得干爽整洁,书籍和字画也焕发出新的光彩。相传,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却在回程途中掉入通天河,经书全部被浸湿,之后天气晴朗才终于把经书晒干。而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初六,这一习俗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此外,小暑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是“吃暑羊”。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在苏北和鲁南一带,人们会在这一天宰杀羊只,烹制各种美味的羊肉菜肴。羊肉鲜嫩肥美,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羊肉,畅谈着生活的点滴,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小暑到,盛夏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微风轻拂,带来丝丝热意,却又夹杂着旺盛草木的清香。池塘边的荷叶翠绿欲滴,荷花在阳光下亭亭玉立,宛如仙子般飘逸。远处的稻田里,稻穗随风摇曳,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愿你在小暑时节,心情如夏花般绚烂,生活如夏果般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