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预计一季度全市投资可实现5%增长)
一季度北京如何实现“开门红”,如何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3月3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经济综合运行调度部门,投资调度和调控是北京市发改委的主责和主业,今年要把固定资产投资4.5%左右的目标完成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一季度确保全市投资“开门红”
新京报:2023年,北京市实现了全年投资同比增长4.9%、高于年初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在2024年,北京市发改委是如何筹划和安排投资的?
杨秀玲:2023年,北京全年投资同比增长4.9%、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建安投资和设备购置投资合计占比56.2%、高于年初预期目标6.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2%,占比达到17.4%、较2022年提升1.7个百分点。
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安排在4.5%左右,结构上,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与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合计占比继续保持在50%以上,这部分投资反映实物工作量和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是对经济的直接支撑,领域上,要继续保持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上,保持城市副中心千亿投资强度,持续发挥朝阳、海淀等投资大区支撑作用,平原新城投资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通过高质量的投资带动城市功能布局持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民生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一季度,全市投资按照增长5%左右进行安排,从目前情况看,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个目标,确保投资实现“开门红”,为完成全年投资预期目标打好基础。
新京报:今年全市投资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杨秀玲:今年本市投资工作重点围绕“四个聚焦、四个加快”开展,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聚焦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聚焦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保障水平,聚焦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加快完善投融资机制。
新京报:2023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支撑全市投资三成以上。今年1月,北京市发布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如何来推动这些重大项目建设能够按期实施?
杨秀玲:2024年,北京将每季度压茬推动160个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倒排工期、紧盯不放,推动项目应开尽开,截至2月底,一季度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已开工116项、开工率高于去年同期8.1个百分点,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北京京东方医院等重大项目开工。逐项明确120项市重点工程计划新开工项目关键节点安排,绘制形成甘特图、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当前全市重大项目储备库中项目总投资超2.8万亿元,总体实现了“开一备三”。
新京报:除了政府投资外,民间投资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北京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民间投资?
杨秀玲:2024年,北京坚持让民间资本“有得投、投得好、进得来、退得出”,通过多种途径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重大项目,全年推介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开展重大项目融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保障民间投资项目融资需求;贯彻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畅通民营企业参与路径,推动一批项目率先运用新机制落地,形成示范样板;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盘活自身资产,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提升投资积极性。
今年力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突破万家
新京报:近年来,北京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在你看来,北京市营商环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杨秀玲:近年来,北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始终将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坚持不懈、下大力气实施1.0-6.0版改革1200余项举措,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一业一证、一件事、一体化综合监管“3个一”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群众办事越来越便利。我们的企业开办在全国率先进入“1天、1个环节”的“1时代”。去年,我们在餐饮店、电影院等40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企业开业经营从“多头跑、多个证”变为“一次办理、一证准营”,大大降低了办事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新京报:去年北京市出台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今年,如何打造、如何提升“北京服务”,让企业更能感知“北京服务”的变化和温暖?
杨秀玲:今年,我们将全面推动“北京服务”意见落实工作,围绕“1368”框架体系,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为首要目标,从过去以优化政务服务为主,进一步向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延伸拓展,特别是把企业关注的人才、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和老百姓关心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服务提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系统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北京将着力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今年将着力提高“七站两场”接驳换乘便利性,试点推行首都博物馆等20个博物馆延时开放,聚焦外籍人员支付不便问题,将在机场、重点商圈、酒店、地铁等场所提供外卡取现、POS机刷卡等服务。总的来说,就是要让生活在北京和来到北京的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舒适、便利、有温度的服务。
新京报:优化营商环境还要进一步做好企业服务,今年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杨秀玲:今年我们将着力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大中小企业都要服务到,积极打造全市“一盘棋”的企业服务格局。
其中,在服务渠道上,今年将重点推动12345企业服务热线普惠服务、企业“服务包”精准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有效服务3大企业服务主渠道紧密配合。我们要升级12345企业服务热线,及时响应企业发展的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的服务能力,力争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突破一万家、营收总额突破一万亿;强化对企业的针对性服务,完善“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畅通企业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诉求解决机制,实现企业疑难问题解决“网上办”“掌上办”。
新京报:从营商环境的角度,将从哪些重点领域来推进京津冀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
杨秀玲:近年来,三地政务服务“同事同标”“跨省通办”水平不断提高。现已实现203项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165项从业资质资格实现跨区域互认;“京津冀+雄安”234项事项实现“区域通办”。2024年,将推动更大范畴、更高水平的政务服务改革。如,新增100项以上“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再推出20个以上京津冀企业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将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扩大至8个市(区)以上等。
今年疏解提质1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
新京报: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我们的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正发生显著变化,今年北京市在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这项工作中有哪些新计划?
杨秀玲:今年确定疏解整治促提升40个专项任务要协同推进,力争一季度总体进度达到25%以上。今年我们将继续做好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一是完善以综合效益评价推动企业疏解提质工作机制,完成1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二是持续推进大红门地区福海国际等疏解区域性市场改造升级;三是推进物流体系规划建设、改造升级,实现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一期部分区域建成开业;四是持续推动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儿所通州院区等一批教育卫生资源疏解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就近享受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新京报: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不断推动城市环境改善、人居品质提升,今年在城市治理方面有什么举措?
杨秀玲:今年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围绕市民诉求高频易发的问题,集中发力、疏堵结合、整提并举。在治理违法建设方面坚持规划引领,“拆、治、管、用”相结合,治理违法建设2000万平方米,“留白增绿”220公顷;在提升人居环境方面坚持疏堵结合,推开通学、通医、通游公交服务,满足市民出行需要,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在重点区域治理方面坚持整提并举,比如我们要以京津城际、京哈线等铁路沿线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绿化提升,打造首都门户形象;在治理城市乱象方面坚持常态化监督,加强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整治,保持开墙打洞、无证无照经营等现象“动态清零”,优化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环境,提升市民出行环境品质。
新京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归根到底是要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北京会有哪些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做法?
杨秀玲:今年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任务安排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可感可及,有效织补便民服务网络,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成一批商圈商场改造提升。同时,发展普惠性、多样化养老助餐服务,优化餐食配送服务,精准补建养老助餐点300个。此外,完成523处地下空间再利用,补充社区配套功能、便民服务。特别是对市民关注的停车问题,要在中心城区新建停车位1.7万个、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1万个。在精细化治理方面,还要打造精品街巷165条,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