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意外掀起了一波“志愿热”。人们惊喜地发现,36岁的载荷专家桂海潮竟然还有另一个身份:志愿者。
桂海潮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城市志愿者。当年,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桂海潮穿上“志愿蓝”,成为了城市志愿者的一员。在一张老照片中,桂海潮和同伴在“蓝立方”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前露出笑脸,晒黑的脸庞和洁白的牙齿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张老照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给北京日报的。据介绍,桂海潮2005年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桂海潮正值大三暑假。
说起桂海潮,大家的普遍印象就是开朗乐观,“脸上总是挂着笑”。一方面,他的真诚和开朗极富感染力,能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成为朋友,也非常愿意为他人服务,富有集体精神。桂海潮的同学、北航宇航学院教师王悦回忆,桂海潮任劳任怨,不怕麻烦,春游时帮大家洗水果,打扫卫生冲在最前面,组织实验室研究生的体育活动也是井井有条,点子多,做事效率很高……
这几天,桂海潮做志愿者的这张老照片刷了屏。在各个志愿者群中,大家纷纷点赞:“没想到太空中也有我们的志愿者!”“优秀的人果然干什么都很优秀!”
当年,北京共招募40万名城市志愿者,设立500个志愿服务站点开展城市志愿服务。这些站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蓝立方”,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街头一景。
在“蓝立方”,城市志愿者们响应“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号召,热情地为中外游客提供指路问询、语言翻译、城市宣传、助残等服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延续“蓝立方”的成功经验,设置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点位758个,规模远超2008年。冬奥会期间,城市志愿者累计上岗服务约20万人次,发布服务项目1600余个,累计服务时长超过83万小时。城市志愿者积极开展人员引导、扫雪铲冰、信息咨询、助残服务等志愿服务,让“志愿蓝”成为冬日京城的一抹亮色。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作为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不断提升着城市的文明指数。上至已经退休的活力老人,下至中小学生,人人争当志愿者,让北京成为一座“志愿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