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 10:57:15 来源: 网易北京

北京
举报
北京新闻广播
提起我们居住的城市北京,你可能不知道,她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2021年已实地记录各类物种6283种。2020年北京市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已累计发现了87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达18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物种现身北京:以往无记录的震旦鸦雀在房山、大兴、丰台等地频频出现,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重回密云,鸳鸯、褐马鸡、大天鹅、北京雨燕等物种分布区域在不断扩大,轮叶贝母、铁木、百花山葡萄等珍稀植物也都有可能返回野外实现种群复壮……它们为京华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更是对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充分肯定。和6283家“邻居”同城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你看!这棵大树上卧着的灰褐色的鸟是斑鸠,旁边那个看着简陋点的就是它的窝……那边是一对白头鹎,还有灰喜鹊、乌鸦……”仲春时节,在朝阳区东三环一个中型社区,住宅楼环绕着一片树林绿地。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干,洒落在鸟儿身上。鸟儿们此起彼伏,为这和煦的春日献上一首首奏鸣曲。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耕走在其间的石板路上,抬头看鸟、听声辨鸟,走了一圈,近十种留鸟、旅鸟被细细数来。近年来,城市已不仅是人类的居所,也成为野生动植物们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不断上演。推着婴儿车在社区内散步的居民孙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在小区里见过刺猬、松鼠……人和自然的相处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做得更好,也需要我们大家爱护小动物,包括不随便投喂……”
郭耕拍摄飞进社区的红隼(供图:郭耕)郭耕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教育,从工作了20多年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麋鹿苑)退休后,观鸟、拍鸟成了他的一大乐趣,他用独特的“郭氏拍摄法”,细腻生动地记录和展现着野生动物们的各种情态。
郭耕拍摄的红隼(供图:郭耕)郭耕回忆,他曾在社区里惊喜地拍摄到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红隼的身影。那是2021年6月间一个周末的早晨,他被窗外一阵吱吱吱吱的鸟叫声吸引,出于专业敏感,他立即判断是红隼的叫声。取来望远镜观察,镜头里一只红隼稳稳地停在一栋社区楼楼顶,双眼有神,眼睛下面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清晰可见,它还时不时左右观察,并连续发出叫声。“红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常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得比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动的啮齿类、小型鸟类及昆虫。当前,红隼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同猎隼差不多”,郭耕介绍,“有鸟友判断是雌鸟邀配,因为红隼的繁殖期恰在5到7月,正当其时。不管怎样,足不出户竟得到红隼飞来的慰问,还是两只,算是一份大礼!那一天,我都过得美滋滋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说起和北京最有渊源的鸟类,就不得不提“北京雨燕”,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1870年首次在北京采集到这一亚种并为其命名。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妮妮”原型,到202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穿过数百年风雨阳光的“北京雨燕”,可谓是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态北京的代表之一。每年4月中旬到7月中下旬是北京雨燕在“老家”停留的时段。在这3个多月里,雨燕要完成产卵、孵化、育雏的工作。7月中下旬后,北京雨燕就会启程,开始它长达3.8万公里的旅程。一路南下,在10月底11月初,抵达非洲大陆南端的南非、博茨瓦纳,在那里越冬。北京人欢迎和爱护雨燕,雨燕也从不失约,岁岁年年总要回北京看看,然而,北京雨燕的生存也曾一度面临危险。2000年夏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武沿着故宫外围筒子河骑车慢行一圈,发现雨燕从原先的将近400只下降到了80只。调查表明,数量下降的主因是栖息地消失。北京雨燕主要在高大的古建、庙宇、古塔等建筑的缝隙里筑巢,上世纪50年代旧城改造以来,一些老建筑相继拆除,到80年代,仅剩的古建筑又被保护起来,加装防护网以防鸟类粪便污染,北京雨燕做窝筑巢的地方大量减少。此外,食物来源也成为雨燕数量减少的另一大原因,北京原本有很多适合昆虫生长的绿地、水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建设大发展,水塘快速消失,昆虫减少,致使雨燕失去了觅食的地方。
在古建中筑巢的北京雨燕(柴文菡拍摄)为了保护雨燕,2017年起,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对北京城区20多个有雨燕分布的地点展开调查,以便摸清巢址、数量等信息。根据调查记录,这些调查点雨燕的最大记录为9060只。“这些数字是志愿者们用拍照的方式一只只数出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纪建伟介绍道,“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出,北京城区的雨燕总规模能达到1万多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雨燕保护中来,相关部门设计了保护雨燕的校园课程和讲座,带领学生科学观测雨燕,还专门对准雨燕巢穴开展5G慢直播。这些新鲜好玩的现代化手段,让北京雨燕迅速“圈粉”,为雨燕保护和城市生态保护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北京绿化面积、湿地面积不断增大,生态环境好转,雨燕的食物——各种昆虫重新丰富起来,北京雨燕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密云、昌平、大兴等郊区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这些都与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市民保护意识的提升分不开,良好的保护氛围和生态环境为雨燕的栖息繁衍营造了更好的条件。十多年来,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网”也在逐渐加密、织牢。2012年,北京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针对放生、排污、开垦、占用等湿地管理中的难点问题一一做出明确要求,全市6.21万公顷湿地得到分级保护。2022年,随着《湿地保护法》的实施,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得到进一步依法保护。此外,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等法律法规也先后实施,为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精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北京是一座超大型的现代化城市,也是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通过严格执法,实时监测,及时救护,北京为野生动物安全过境和栖息保驾护航的成效不断显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纪建伟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未来,北京还将开展全市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普查,编制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每年候鸟迁徙期,将组织力量重点加强候鸟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等集中分布区域专项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运输、售卖野生鸟类等违法行为。同时,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将开展百花山葡萄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育。在生物安全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努力使本市95%以上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物多样性之都和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本文来源:网易北京
责任编辑:
田琬婷_BJS2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