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调查|封管控区居民如何快速就医?120医护这样守护生命

0
分享至

凌晨3点半,北京急救中心医生王一随车回到地坛医院洗消点。她刚刚完成一趟来自封管控区的急救任务,人车都需按照规范流程洗消。这是一天中最难熬的几小时,早上8点下班前,她要准备随时出发。

不分昼夜、分秒必争,王一和她的同事们在京城各个社区奔波。他们是与病毒、与死神赛跑的一群人,也是市民生命的守护者。

王一和护士同事一起转运患者

救人

老太太深夜摔倒

一次漫长的任务

深夜11点多,王一的手机响了,一条来自“120”调度中心的急救任务映入眼帘。“大望路一封管控小区,一位86岁老人在家摔倒,目前意识不清。”收到信息,王一和同事立即响应,火速穿戴好“大白”等全套防护,向目的地赶去。

按照正常要求,这趟行程原本应有“一医一护一司两急救辅助员”共5人。然而,考虑到近期疫情形势和目的地封管控,为了尽量减小潜在的传播风险,站点暂时取消了两名急救辅助员随车。车轮刚一发动,王一就与家属联系,“病人现在怎么样”“有没有告知社区”“赶紧让社区联系医院”……“从接到调度信息开始,急救就开始了。”她说,急救除了现场救治,及时了解和电话指导,也是重要环节。

深夜,王一正在救治患者

这名老太太所在的小区,此前有确诊病例。她原本起夜上厕所,但一不注意,从床沿滑了下去,一时间意识不清。由于老太太年纪偏大且有其他基础疾病,家属在拨打“120”电话后,及时与社区联络,社区也第一时间派了一名社区医生前往照顾。

只用了约十分钟,王一和同事就到了小区,随后立即被社区工作者引导到老人家中。庆幸的是,当王一和同事到达现场时,老人正半坐在地上,已是较清醒状态。询问家属、检查老人身体后,王一招呼同事和现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一起,将老人护送上车。而社区也派了一辆车,共同前往已对接妥当的医院。

夜晚的京城交通顺畅。闪着警报灯的车内,王一轻声安慰病人和家属,车窗外是城市的星星点点。不过,到达医院后,现场交接却并未如往常一样。

一般情况下,王一和同事需要向医院医生说明到场见到的患者情况、给予了哪些救治、目前身体情况等信息,与医院值班医生交接完毕即可离开。然而当天,由于医院刚收治了一名疑似确诊或密接患者,需要妥善消杀后,才可接诊下一位患者。王一和同事在现场等待了一个多小时。消杀完毕后,医生还请求她和同事一块儿,帮忙转移老太太做CT检查。最终检查完毕后,又一起将老太太转移到病床。

这一趟任务,从出发到交接完毕,用了约4个小时。双腿发软、有些疲惫的王一,靠着医院的外墙,缓缓蹲了下去。“你怎么了,还好吗?”身旁的搭档护士关心地问她。她抬头告诉伙伴,“没事,就是缓会儿。”那一天,在去封管控区接老太太之前,王一已出了7趟任务。“确实累,上了一天一夜的班。”她说,然而他们还不能直接回站点,而是需要从医院将车开往几公里外的地坛医院洗消点,“完成消杀,这一趟任务才能算是结束。”

规范

消杀一步不能错

闭环转运有讲究

消杀的过程,不是容易的。某种程度上,可能比院前急救更考验人。到达北京急救中心在地坛医院的洗消点后,除了要对救护车及急救设备消毒,还要对车组成员全身消毒。脱“大白”服,更是一套繁杂且缜密的步骤。

“先手部消毒再摘护目镜,护目镜要在桶里泡半小时以上;继续手消毒,再脱防护服,防护服一定要外卷着脱;然后手消毒,脱掉第一层外层手套,而后脱鞋套、摘口罩……”王一说,每一个步骤,都实时记录在监控探头中。哪一个步骤错误,立即就有洗消点的值班同事纠正。“你一定要做这些步骤。这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

严格的消杀,是疫情防控背景下,“守护者”安全规范工作的一个细节体现。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王一就和京城其他站点的所有同事一样,严格遵循着这样的规范。至今,北京急救中心没有一个医护或司机感染病毒。

闭环转运模式下,王一和同事将患者从医院接回隔离酒店

急救“守护者”的辛苦,令人尊敬。在医疗领域,有一个专业词汇叫“白夜下休”。它指的是“四天一轮”的上班制度,王一的工作节奏就如此。正常情况下,王一和同事们每个月平均会有7组白班和7组夜班,不排除偶尔也会一天一夜“连轴转”。“尤其是夜班的后半夜,明明已经很困了,但也不敢睡。北京这座城太大了,什么人都有可能随时打进急救,上班必须保持专注。”

疫情发生以来,北京急救中心在首都机场周边设立了专门负责转运确诊病例的站点。其余数百个站点,也都预留专门的发热负压急救车,负责站点周边发热患者的急救。不过,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如今不少时候,王一和同事出普通任务时,也会收到临时去封管控区救人的任务。“急救任务的要求就是‘就近’‘救急’。我们不害怕,因为车上随时都有五套防护包,‘大白’等物资十分齐备。”王一说,所有站点的车和人,时刻都是备战状态。

王一(右)和护士同事一起转运急救患者

与疫情前不同的是,如今,当封管控区的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就会进入闭环转运模式。“患者先告知社区,社区帮忙对接医院,我们院前救治转运就会快很多。救治结束后,患者需要再打电话联系我们接回去。”王一说,那位深夜摔倒的老太太治疗后出院也需联系“120”,而后再由“120”转运回家。“疫情之下,为了控制风险、尽可能减小传播,点对点的闭环转运,对我们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对患者家属和社区沟通报备的要求,都更高了。”

温暖

被邻里互助感动

听到最多是“谢谢”

之所以闭环转运对患者、家属和社区沟通报备提高了要求,是因为急救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很重要。然而,也有封管控区域的患者家属一时着急,忘记给社区沟通报备,造成了急救时间的浪费。

“你们怎么来得这么慢啊?”王一说,有时自己和同事会面临患者家属的质疑,但他们都保持冷静,耐心解释。一方面,疫情防控之下,患者偶然的发热、中暑以及来自封管控区域的看病就医需求,都让“120”用车量更大。另一方面,有时到了现场才发现,家属并未给社区申请报备,尽管有看病的“绿色通道”,但也会白白耽误一部分时间。“所以现在我和同事在出发时,都会第一时间提醒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先给社区报备。”

王一“全副武装”的同事,正开车转运患者

尽管偶尔会遇到心急而诘问发泄的患者,但王一并不会跟着红脸,“患者难受、着急,我们医护工作者非常能理解。况且疫情之下,居家隔离、封管控区的患者及家属,心情难免有波动。”

在努力救人的同时,王一也从患者和家属身上收获了温暖。“有一位管控区的孩子,因为居家隔离时在家调皮,被家里的大理石磕破了头。我们出车的同时,就远程指导他妈妈帮助孩子消炎、止血、安抚情绪。”王一说,在接上孩子去往医院的路上,孩子妈妈连声说感谢,“就这一小段路,头上也止住血了,平时我们自己打车就过去了。现在还得麻烦你们,让你们穿这么厚的‘大白’。”孩子妈妈的这番话,让王一印象深刻。她说,在急救车上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

急救摔倒老太太的那个晚上,当王一和同事到达小区门口时,他们看到已经有好几个人在门口守候,引导救护车辆。“有人指路,有人按电梯,有人在家里帮忙救护,大家一起协助我们把老太太送上车……”王一说,那一幕,她感受到邻里友好、社区成员间的互帮互助。“不是个例。我们进村急救,也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疫情防控期间,看到了很多好人,让人感受到温暖、向上的力量。”她相信,有这样可爱温暖的市民,北京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女子看新闻发现老公和杀人犯撞脸,次日却撞见丈夫提一包碎肉出门

女子看新闻发现老公和杀人犯撞脸,次日却撞见丈夫提一包碎肉出门

二月的风
2023-02-21 08:05:11
台湾“花尼姑”调侃林志玲,以前是两颗樱桃呢,现在变成两粒黑枣

台湾“花尼姑”调侃林志玲,以前是两颗樱桃呢,现在变成两粒黑枣

浅色记忆
2023-03-23 10:22:05
梅德韦杰夫:若德国决定“逮捕”普京,这将意味着对俄罗斯宣战

梅德韦杰夫:若德国决定“逮捕”普京,这将意味着对俄罗斯宣战

简观
2023-03-23 16:31:51
我们为何拒签普京提出的1千亿立米天然气和所有液化气的新合同?

我们为何拒签普京提出的1千亿立米天然气和所有液化气的新合同?

火星数据研究所
2023-03-23 07:30:48
华谊总裁王中磊的女儿被骂上热搜!

华谊总裁王中磊的女儿被骂上热搜!

超能游戏
2023-03-23 11:37:25
人民日报评“多人因造黄谣被处理”:造谣者终要付出代价!

人民日报评“多人因造黄谣被处理”:造谣者终要付出代价!

人民资讯
2023-03-23 10:31:52
A股上演惊天爆拉,晚间传一劲爆消息,周五要来重大级别行情吗?

A股上演惊天爆拉,晚间传一劲爆消息,周五要来重大级别行情吗?

兵圣财经
2023-03-23 17:09:29
历史时刻!深夜0点!中俄公布16项重大合作内容!俄称美霸权将亡

历史时刻!深夜0点!中俄公布16项重大合作内容!俄称美霸权将亡

欧阳山峰
2023-03-22 21:59:32
35岁刘亦菲换季大采购,素颜出门嫩得像20岁,两个助理快拎不动

35岁刘亦菲换季大采购,素颜出门嫩得像20岁,两个助理快拎不动

娱絮
2023-03-23 10:08:40
窜访在即,蔡英文警告大陆:勿借机生事!朱立伦:国民党亲美友日

窜访在即,蔡英文警告大陆:勿借机生事!朱立伦:国民党亲美友日

新航空视界
2023-03-22 19:16:29
404, 7! 美众议院通过挺台法案, 要求废除美台交往限制

404, 7! 美众议院通过挺台法案, 要求废除美台交往限制

小鱼品游
2023-03-23 15:36:54
泽连斯基态度发生重大变化,不接受“和平方案”,美不准俄乌停战

泽连斯基态度发生重大变化,不接受“和平方案”,美不准俄乌停战

海纳观察室
2023-03-23 09:35:23
好消息!国家总算对缅北诈骗集团出手了,受苦受难的同胞有救了

好消息!国家总算对缅北诈骗集团出手了,受苦受难的同胞有救了

废柴侃史说
2023-03-23 15:36:36
风流一生,睡过4000位美女,77岁却死在了年轻老婆的手里

风流一生,睡过4000位美女,77岁却死在了年轻老婆的手里

林小朱影院
2023-03-23 14:41:30
他曾任北京市委书记,55岁被关入自己修建的监狱,最终结局如何?

他曾任北京市委书记,55岁被关入自己修建的监狱,最终结局如何?

燕小姐说历史
2023-03-23 08:41:12
外贸订单流失40%,35万岗位流失,人民日报: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外贸订单流失40%,35万岗位流失,人民日报: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丽姐说圈
2023-03-23 11:35:29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偶尔也会感慨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偶尔也会感慨

羊七情感美图
2023-03-23 12:00:02
工行连线:美财长表态吓坏市场 国际金价再度走高

工行连线:美财长表态吓坏市场 国际金价再度走高

第一财经资讯
2023-03-23 12:05:19
3月以后,中国将有4类“大东西”,“大降价”?建议老百姓别囤货

3月以后,中国将有4类“大东西”,“大降价”?建议老百姓别囤货

财经万子婳
2023-03-23 08:05:02
陈慧琳车祸3月后首现身,面部僵硬险毁容,留疤自曝未找整容医生

陈慧琳车祸3月后首现身,面部僵硬险毁容,留疤自曝未找整容医生

盖饭娱乐官方号
2023-03-23 09:49:56
2023-03-23 20:28:49

头条要闻

三名厅官同日被逮捕 两人被批"与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

头条要闻

三名厅官同日被逮捕 两人被批"与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

体育要闻

不用清偿欠款,就能上足协"清欠"名单?

娱乐要闻

陈慧琳车祸后首现身 面部僵硬险毁容

财经要闻

科技要闻

华为P60 Pro上手 专属于你的影像旗舰

汽车要闻

全球首款搭载帝瓦雷音响 腾势N7将于年中上市

态度原创

时尚
本地
教育
艺术
公开课

一同感受“极创遨游”中国国际时装周日程发布

本地新闻

塌房的橄榄菜,在潮汕餐桌上到底啥地位?

教育要闻

重磅!2023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MIT哈佛实力碾压,冲进前10的中国大学是....

艺术要闻

自然与众生 《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开启全国巡展

公开课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差点成了中国首都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