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0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完美结束。闭幕式开场设计出于什么理念?仪式串联有什么考量?收尾歌曲从何选择,排序有什么讲究?闭幕式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分场导演赵栩可、黄辉接受北京时间专访,解密了这些细节,一起来听听!
“一片雪花的故事”贯穿开闭幕有何深意?
赵栩可:开幕式的时候,我们的雪花升起,我们的火炬升起,闭幕式我们也由“雪花”为点,开、闭幕形成一个很好的连接。
黄辉:这就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幕式是上篇,揭开了“雪花”故事的扉页进入到第一篇章,第一篇章结束,大家猛然发现,小雪花通过行为的累积成了一片“大雪花”,就代表着全世界参赛的91个国家和地区汇聚在了一起,而闭幕式是下篇,大家期待看到雪花故事的结局,我们也完成了这样一个有延续性的故事。
闭幕式上各环节串联为何如此紧密?
赵栩可:仪式占据了闭幕式内容的80%,所以可以说是“仪式接仪式”,那么就考验着我们怎么在有限时间内做好各个仪式的配合,上下迁场因此要做得非常紧密,等于是无缝连接。
闭幕式结尾歌曲排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赵栩可:尾声的时候我们有三首歌,《友谊地久天长》《在一起》《燃烧的雪花》,三首歌的寓意不言自明,代表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我们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题的传达。难点在于我们怎么把这三首曲子连成一个整体,当圣火熄灭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情绪给闭幕式做一个完整的收尾,那么三首歌的顺序就很重要了。我们把这三首曲子打乱顺序反反复复串排了很多遍,最终定到了现在我们演出的这一版。
闭幕式“缅怀”仪式的“折柳送别”想法从何而来?
黄辉:“缅怀”我们从字面去理解,它其实很单纯,就是缅怀逝去的生命。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内敛的、含蓄的,不轻易表露的。在以往我们的从业经历中,更是从来不会在这样的国家级、世界级的演出中去“表演死亡”、去思念逝去的人。这里就需要找到一个契机,就是中国人的“缅怀”表达应该是什么?
我们团队在最长的时间里在反复推敲、思考,最终做出了一个设定,就是,中国式的“缅怀”必须是浪漫的。我们从古人的诗词里找到了“折柳送别”这样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在古人送别的时候,它会折柳、吹笛、敬酒,有一套这样的体系。那么,我们也以此为内核,延展开来,我们的展示和表达重在“写意”而非“写实”。
在视觉化呈现上,“折柳送别”的传达如何构思?
黄辉:我们设定了365个人代表着男女老少的民众。他们手捧着柳枝,从鸟巢的地坪四周走来,依次点亮发光的柳枝,这柳枝也“非写实”的,那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只柳、一束光,不同人怀揣着自己心里想的那个人、或者是某些人。
当场地正中间的地舱打开、在音乐的高潮处突然冲天而起,105道光交织成一个光的“丰碑”。用发光的柳枝面对发光的“丰碑”,去完成仰望天上的逝者,我们用这一个方式就比较浪漫、诗意的去表达了一个“缅怀”,这样一个心中的情结。
开闭幕式的“微火”传承怎么体现?
黄辉:我们在开幕式上点燃了大雪花的核心,就是咱们的主火炬。原本插上去以后,大家都期待是不是,这火炬插上去以后周围全都亮了,继续点着变成一个大火,没想到它就是个微火。那么闭幕式我们也继续传承了这样一个微火的“小火苗”。我们从始至终想表达的就是,火焰无论大小,只要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直延续的我们的奥运圣火,哪怕是星星之火也具有强大的力量。
同时,我们在圣火熄灭的时候还设计了另一个“传承”,就是对“双”字的传承。北京是“双奥之城”,鸟巢是“双奥场馆”,我们的开闭幕式也以“雪花”为点,书写了上下篇的完整故事线。在表达上,我们将闭幕式做出了类似开幕式倒放的效果,开幕式升起雪花、点燃主火炬,闭幕式我们就慢慢的将它降下来,雪花又飘落回地面,最后这片雪花在它熄灭之前就完成了一次“开闭幕”的时空穿越。另外,在降落时我们的配乐也做了设计,代表着我们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我和你》的歌声与代表2022年冬奥会的《雪花》的交叠,完成了一次“双奥”的时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