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街天桥、互通式立交桥、跨河跨铁桥……大大小小的桥,见证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天桥,在融入城市景观的同时,也成为展示出行服务水平的窗口。随着本市慢行系统优化治理,绿色出行品质提升,这些“空中走廊”也增添了不少暖心的服务细节。
去年以来,本市共有数百座桥梁完成“微手术”,通过延长扶手、加装坡道、修补破损、运用防滑工艺等措施,为市民架起一座座“连心桥”,让冰冷的桥梁也有了人情味儿。
华贸天桥经过一系列“微手术”变得更美了。
创新管理
天桥上首次有了双向分道线
学校、医院周边的过街天桥,每逢上下学、就医高峰,容易出现大客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就医患者、老幼出行,本市每年都对学校、幼儿园、医院周边过街天桥设施进行筛查。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科科长杨扬告诉记者,为了引导行人和非机动车骑行者在桥上有序通行,城养中心与市交管局试点在多处过街天桥上创新施划了分道线。
记者在菜市口大街上的健宫医院门前看到了一座完成“微手术”的过街天桥。横跨大街的桥面上,中央是黄色虚线,桥面被分成两幅,双方向地面都标注着白色箭头和“非机动车顺序推行”的字样,桥面最外侧是红色的推行带。“这样挺清晰,我们都按着箭头方向靠右侧通行。”家住附近的张阿姨说。
除了桥面,这座过街天桥的台阶也格外抢眼,每层台阶侧面顶端都画了黄色线条,台阶面是绿色铺装。“天色暗时,这样的配色可以使台阶显得更立体,方便眼神、腿脚不太好的老年人通行。”杨扬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已经将天桥铺装材料换成了陶瓷颗粒,与传统的橡胶材质相比,不仅高温天不泛味儿,也更防滑了。
数说
去年初,城养中心对五环内过街设施开展了全面排查,按照最高标准制定养护维修方案,分批次、分重点专项治理,加大巡查维修力度,严格落实24小时修复制度,持续提升设施人文关怀。全年共完成42所小学、幼儿园,43家医院周边的50条道路和27座天桥设施维修、景观改善、安全性提升。
团结湖北口西侧通道增加坡道
改造前
改造后
三元桥北通道增加扶手
改造前
改造后
广渠门桥增加扶手
改造前
改造后
温暖延伸
延扶手增坡道 老人买菜方便了
北京现有立交桥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建设时两侧均设有扶手,但在后续管养过程中,城养中心通过现场调研、梳理社会和市民通行需求及逐点位调查发现,部分设施存在扶手缺失,梯道底端、顶端最后三步台阶位置扶手长度不足、扶手位置不合理等问题,造成老人通行困难。
现场调研时,有一个情景让杨扬难忘:一位腿脚不好的老人,扶着栏杆扶手快要走出过街通道时,扶手却断点了,老人只好侧身扶着水泥墙继续挪着走完最后几步路。“虽然扶手只差一米长度,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却是很大的不便。”为此,城养中心征求核心城区、老年人居住密集区域属地街道和社会各界相关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设施现况、扶手类型、连接方式和周边环境等,逐点位制定治理方案。
除了扶手,老年人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另一大“痛点”是坡道不连续。“很多老年人推着购物小车,坐公交车去买菜,可是一些早期建造的天桥、通道要么没有坡道,要么坡道有断点,给老年人出行造成了一定困难。”杨扬介绍。
为确保市民在立交桥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通行节点推行自行车、行李箱、拉行购物小车等上下便利,针对推行坡道缺失、步道坡道断点情况,城养中心对全市市管道路台阶两侧推行坡道进行逐点位研究分析,制定养护方案。对具备改造条件的点位,综合采用拓宽、接顺、新建和维修等方式,完成136处推行坡道治理工作,全面提升推行坡道服务水平。
记者在广渠门立交西南天桥看到,上下桥梯道两侧新铺了40厘米的坡道,市民推行购物小车、自行车更省力了;在北太平桥西天桥,过去没有到底儿的坡道延长了,上坡道时的“卡壳儿”消除了。杨扬告诉记者,如果梯道足够宽,还会像三元桥北通道那样,在梯道中央增设坡道,不影响市民抓扶两侧的扶手。
数说
城养中心对96处扶手长度不足点位进行接顺和延长,对原有51处两侧梯道等未设置扶手、扶手位置过矮等点位进行增设或加高,方便市民抓握,提升设施服务水平。同时,针对二、三环等重要环线、通行节点75座桥梁外侧混凝土栏杆根部胀裂、扶手破损、露筋等病害进行治理,共计完成栏杆维修4135米。
健宫医院门前天桥
改造后
改造后
一座座立交桥、过街天桥,既是服务市民出行的工具,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为了扮靓城市,消除出行隐患,本市去年对14座市管城市桥梁进行了大修。
华贸天桥,位于繁华的CBD周边,经过一系列“微手术”,裸露的电线不见了,桥体也换上了大气的铝板“外套”。记者沿着无障碍坡道上桥时发现,虽然红色铺装的桥面坡度较大,但无论是步行还是推行自行车,并不觉得打滑。这是因为更换了防滑铺装层,确保了行人在雨雪天气下通行安全。
记者注意到,原有高度扶手下面,还增加了一排较低的不锈钢扶手。城养中心工程管理科陈鑫超介绍,二层扶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人员及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为了提升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还对天桥梯道位置更换了无障碍提示盲道,梯道平台及梯脚处设置了提示牌,增设梯道三角区防护栏杆。
从桥下看,换上银灰色“外套”的华贸天桥横亘在高大的写字楼中间,阳光照耀下格外亮眼。大修工程中,城养中心对主梁和桥墩进行了外包铝板装饰,让桥梁整体更显厚重大气。过去直上直下的桥墩,也被装饰成双弧花瓶的造型。“这座桥因为配有灯箱、电子探头,过去裸露在外的电线很不美观,我们改造中将这些电线收进了金属线盒,外观看上去整洁多了。”陈鑫超介绍。
年代久远的桥梁也重新焕发活力。在京原路石景山区与门头沟区交会处,有一座跨越永定河的京原漫水桥,桥梁建于1966年,至今已有55岁高龄。在交通荷载及自然条件双重作用下,桥梁桥面出现网裂、坑槽、破损,主梁大量超标受力产生裂缝、铰缝缺失,下部结构存在盖梁开裂、混凝土剥落等病害。城养中心根据病害特点,采用针对性的修复及美化措施,使桥梁结构变得轻盈、耐用、美观。
数说
2020年,本市对14座市管城市桥梁进行了大修,包括大北窑桥东天桥、大望桥西天桥、华贸天桥、四惠东站天桥、八里桥村天桥、三元桥西南天桥、燕莎桥南天桥、农展桥南天桥、长虹桥南天桥等。城养中心以桥梁结构性和耐久性病害、地理位置、重大活动保障路线为重点确定治理范围,治理桥梁总长1413余米,维修面积达8900平方米。
北太平桥西天桥延长坡道
改造前
改造后
精打细磨
20座精细化养护示范桥亮相
近年来,响应“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本市在桥梁养护上也越来越精打细磨。“哪坏修哪,随坏随修,小修小补高效解决,同步完善其他问题。”在工人体育场西门天桥上,杨扬指着局部维修的桥面告诉记者,过去精细维修程度不够,针对性、目的性不明确。近些年,在提高小规模病害维修精准性的同时,同步通过调整坡度,解决天桥铺装不平整导致的雨后积水问题。
针对一些桥梁存在两幅路中间接缝渗漏水,影响梁体寿命的问题,城养中心创新结构施工,在桥梁中央隔离带上设立支管,通过渗水砖、支管将雨水收集走,避免对梁体产生腐蚀,从而提高桥梁使用寿命。
针对通道出入口盲道,过去贴上去的盲道砖片容易翘起、挪位,现在城养中心换成了更加结实、耐磨的石材材质。
为了及时发现桥梁存在的问题,城养中心设置专门的巡查队伍,全天候开展路面、桥梁巡查。为解决市民出行困难,城养中心非常重视市民来电反映,去年开展的养护项目三成以上都是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此外,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出行服务保障工作,交通部门还邀请残联监督员进行体验监督。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北京交通部门将继续按照“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工作理念,积极响应市民诉求,主动开展养护管理,提升市管城市道路精细化养护管理水平。
健宫医院天桥色彩分明
改造前
改造后
芳古路北口通道盲道维修
改造前
改造后
数说
2020年,共完成首师大外国语学院天桥、紫竹桥东天桥等20座精细化养护示范桥等项目。
(原标题:延长扶手 加装坡道 修补破损 设分道线 京城“空中走廊”变美变暖了)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孙宏阳 潘之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