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水果点心摆上茶几,有节奏的剁馅儿声传来……一大早,在丰台东大街一处居民楼里,北京小伙儿黄悦就和父母忙活起来,他们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上午10点,身穿宝蓝色节日礼服,手拎稻香村点心匣子的客人准时出现在门外。他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留学生张衣笙,来自马里,接连两个寒假,都留守校园。今年,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外学生过大年”活动,他走进同年级的学生志愿者黄悦家里,提前过一回中国年。
“叔叔阿姨好!新年快乐,这是我们家乡的茶叶。”进门第一件事儿,张衣笙用流利的汉语“拜年”,并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
“来来来,快喝茶!”黄悦和家人则沏上北京特色的茉莉花茶,邀他品茗。
每逢佳节倍思亲!美食,是游子最好的慰藉。当天的团圆饭,张衣笙决定露一手,从超市采购回来,他就一头钻进厨房,黄悦则变身帮厨。烧锅倒油,加入鸡翅根翻炒,依次加入小块的胡萝卜、洋葱和彩椒等食材,再加水煮熟,添加调料,配上热水冲泡的小米状古斯古斯面食……两人默契配合,地道的马里风味儿菜很快出锅。
此时,面团和馅料已准备妥当,他们转身加入包饺子的队伍。擀皮、撒面粉、包馅儿,小心翼翼地捏合……在黄悦妈妈的指导下,张衣笙很快就上手了,他的饺子还别具创意,有的长着麦穗状的褶皱,有的则形似小元宝。
贴春联,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黄悦说,“平时过年都是我们一家三口团圆,感觉挺冷清的,今年你来了,就像多了一位哥哥一样,连贴春联也有帮手了!”谈笑间,四个人一起来到门外,撕去旧联、擦拭门框、铺上春联、粘上胶布,大家分工合作,麻利地将二外定制版对联贴上。“我们中国人讲究福到新春,你知道怎么体现这层意思吗?”卖了一个关子之后,黄悦笑着演示,“把‘福’字倒过来贴就行了!”听闻,张衣笙若有所悟地点头。
一家人还为客人送上了新年礼物:妈妈拿出了嵌有福字的大红包;爸爸展示了暗含其名字的书法作品“衣丰食足歌盛世,笙歌鼎沸度新春”;黄悦拿出文房四宝,与爸爸一起教同学写福字。悬腕执笔,笔尖游走,浓黑的墨汁在大红的宣纸上蔓延构成了“福”字。
在品味民俗的间隙,一场场线上团聚穿插进行,隔着小小的屏幕,张衣笙为黄悦的姥姥姥爷捎去问候;黄悦的爸爸则邀请张衣笙远在巴黎的哥哥来北京做客;万里之外的马里,9个孩子用刚学的中文发来祝福:“祝你们新年快乐,祝你们新年快乐……”
“开饭咯!”中午时分,美味的团圆饭上桌了,剁椒鱼头、红烧鸡翅、清炒虾仁……再加上彩色水饺、古斯面食,八道菜,荤素搭配,中西合璧。窗外,阳光晴好;屋内,绿意盎然,谈笑声、碰盏声,声声回荡。
过去一年,在封闭的二外校园,张衣笙见证了中国抗疫的非凡经历。此行,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社区了解中国基层抗疫情况。在丰台街道游泳场北路社区,社区党委书记邓丽华告诉他,我们社区抗疫的“法宝”是网格化管理,14位工作人员分到7个网格,共同负责辖区内18个大院、2875户的防疫管理工作,“我们在小区门口设置有防疫岗,日夜值守,严格落实防疫工作中的查证、验码、测温和登记‘四件套’,及时排查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通过党员先锋岗,很多回社区报到的党员也成为防疫志愿者,黄悦和他爸爸就经常来站岗!”
“我认为中国抗疫最成功的一点是,社会所有层面付出最大努力,来配合防疫规定!”对于中国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张衣笙由衷认可,“我很感谢中国、感谢二外,把我们留学生保护得这么好!”
今年寒假,二外有49名国际学生留校。通过学校组织的系列特色活动,他们将以“一对一”结对子形式,深入北京市民家庭,感受厚重年味儿,并体验珐琅作、兔爷制作以及剪纸等民俗课。大年三十当天,学校还将发放春节大礼包和饺子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