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将老旧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北京市朝阳区,正在致力于将文创园打造成“城市文化公园”。9月7日,北京市朝阳区公布首批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并举行授牌仪式。郎园vintage文化创意产业园、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798艺术区、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等十家园区入围。
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大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评定与推出,是该区助推文化事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举措。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产业走向事业已成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的潮流趋势,文创园成为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的精神家园。
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10个园区认定为示范园
东五环元通桥东北角,东亿美术馆正在举办“得境取象”油画作品展,单层2600平方米的展馆内,展出了97幅油画作品,包括厐均、闫振铎、曹达立、邵飞、遥远、白羽平、苏勇等著名油画家的作品。园区人员、入园者可免费参观。
东亿美术馆2017年底建成开放,美术馆负责人介绍,迄今这里举行了50场油画、水墨、水彩、雕塑、陶瓷等艺术展览,累计到场参观人数近10万。东亿美术馆还连续举办两届得境取象——东亿中国油画作品展,每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3000位油画家参加,参选作品近7000幅;其中涌现出诸多优秀青年画家。美术馆所有展览、活动全部是公益性的,不收费。
美术馆的大厅,是各类文艺活动场所。据介绍,东亿美术馆面向周边社区居民举行水墨、素描、水彩等系列讲座,最多一场讲座有900多名观众到场。美术馆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美术馆还开拓了线上云观展、艺术云讲座等。
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始建于2008年,目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有多栋园林式独栋写字楼,配备了三个演播厅、电影主题酒店、商务酒店、东亿美术馆、城市书坊、会议中心、运动馆、篮球场、多层式停车楼等设施,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执行总裁王涓介绍,这些场馆、设施旨在满足园区从业者的多样化需求。
园区执行总裁王涓介绍,除了东亿美术馆,东亿书吧每年组织各类公益性活动近100场次,演播厅每年举办大型公益活动5-6场次、每年还举办“东亿篮球争霸赛”“东亿羽毛球团体赛”等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所有活动都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近日,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被认定为朝阳区首批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与它同批获得认定的还有798艺术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E9区创新工场、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首创·郎园Vintage、西店记忆Funs Town、通惠河畔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平房园区等9家文创园区。
“这些园区服务社会的实践表明,文创产业园区是产业园,也是文化事业的载体。它们服务企业,也服务居民、服务社会。”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文创园区通过举办文化事业向周边居民和社会开放过程中,园区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文化生态完善了,园区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经营收益拓展了,园区更深层次地融入了城市的更新发展。
倡导园区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不强制免费提供
北京朝阳是文化大区,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产值均位列北京市第一,截至目前已建成运营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创产业园94家。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朝阳区的文创园从最初聚集产业、扎堆发展,到如今面向社会、开放公益,这些文创园从产业园变成文化社区,进而变为城市文化公园,服务了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正是把握住了这一趋势,今年以来,在朝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下,朝阳区文旅局会同区文创办、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积极培育建设“朝阳区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并启动朝阳区文化产业事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认定评审相关工作。
为推进评审工作顺利开展,朝阳区出台了《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为示范园划定了“底线”: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万平方米;截至上一年底园区入驻率达70%;规范运营一年以上,无违法违规记录;园区积极整合软硬件资源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已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对园区的考察方面,试行办法强调了“公益”:如,园区面向公众组织开展公益文化讲座、文化展览、文化活动等公益文化服务的情况;园区在非遗传承保护文化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园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
据了解,在100分的总分中社会效益占了一半,涉及重大战略实施、服务类和公益类活动、文化产品生产情况多个方面。此外,园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显著效果的还有加分。
首批授牌的10家文创园,多以公益性文化活动知名。如,798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前沿阵地和风向标;郎园Vintage依托虞舍演艺空间、兰境艺术中心、荟读空间等,每年举办超过500场文化活动,成为CBD文化最活跃的精神高地;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每年举办懋隆大讲堂、非遗艺术展、懋隆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过4万人次;通惠河畔文创园把园区文化发展工作融入到社会治理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举办微党课、职工电影、文化派对、读书沙龙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吉里艺术区精心打造势象空间、张光宇纪念馆、吴大羽纪念馆、吉里星空间等文化设施,每年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200余场。
“首批示范园区涵盖艺术、传媒、文娱等多种类型,近年来在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成绩较为突出、具有代表性。”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展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评定工作,意在引导文化产业园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逐步向城市文化公园转变,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调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是否意味着政府会对示范园区提出硬性的公益要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回应,事业和产业,并非类似公益和经营的对立概念。政府部门认定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不是要求示范园区以纯公益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是引导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同步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政府的公共文化资源也会向示范园区倾斜。比如,在郎园Vintage,昆曲鉴赏已经成为园区的知名文化IP,是可以走市场化或者半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通过市场机制供给文化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事业,也是在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示范园区可享受多项政策倾斜,政府采购优先考虑
按照试行办法,对于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朝阳区相关部门将在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宣传推介、招商引资、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等政策中给予倾斜。区级层面出台的文化产业和旧厂房改造等相关扶持政策,原则上优先支持示范园区和示范园区内文化及相关产业法定代表人单位。
经认定的示范园区,将优先享受朝阳区公共文化资源基层配送服务。对示范园区内在本区注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时,予以优先考虑。
近年来,朝阳区始终坚持以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为主线,聚焦“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发挥全国文明城区、全国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朝阳区陆续有94家文创园投入运营,全区注册文化企业突破6.8万家,聚集了76家文化上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