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阳光灿烂,夏季雨水充沛,北京城四季分明,北京话清纯敦厚,北京人儿熟络热情。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这早已不是一句讽刺的俗语,反而饱含人们对老北京四合院美好生活的向往。
骆驼的铃铛声清脆,鼓楼的钟声悠远,小贩叫卖着冻梨,从小生活在京城的人,总是对这些京味儿元素记忆犹新。
“东街放风筝,西巷捕蜻蜓,南口打酱油,北店买糖茶。”
悠闲宁静不匆忙,岁月在这里,安逸却有趣。这座城市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看起来平稳却从不单调不枯燥。京味儿文化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产生的。
地坛是史铁生的本命,胡同是林海音心中的白月光。梁实秋被北平的食物馋到发慌,老舍一提到北京就忍不住泪满襟裳。
如果你也是个北京迷,那不妨收下这份书单,等着瞧好吧您呐!
荐读人:富博洋,裘派花脸。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梅兰芳京剧团副团长、北京京剧院演出(培训)中心主任、市场开发部主任等职。师从京剧名家:夏韵龙、张德华、孟广禄等。
@@VIDEO="http://mobilepics.ws.126.net/bVyXAvQ8w1vYawnqmBKlE8DJPyiRoKtp%3D%3DHDUO9TUQ.mp3,http://mobilepics.ws.126.net/bVyXAvQ8w1vYawnqmBKlE8DJPyiRoKtp%3D%3DHDUO9TUQ.mp3"IMG="http://cms-bucket.ws.126.net/2020/0903/4c7c0641j00qg2edj000bc0009c005uc.jpg"ALT="富博洋荐读"BROADCAST="in"SIZE=""@@
1.《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李仲明,谭秀英
书评:梅魂永驻,戏苑不老。——@簌簌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总是难以分割。祖父梅巧玲主持四喜班时,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抗战时期,梅兰芳先生更是蓄须明志,拒绝为敌寇登台演出。
除了艺术传承,梅家淳朴的艺德也在四代人台上台下的传奇经历中得以延续。
2.《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
书评:太喜欢小梅的性格了,温柔大气事事周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本来是为八卦读的,读完彻底躺平在坑底。——@Iris
八岁学戏,十岁登台,博采众长,创立梅派。在京剧艺术领域,梅兰芳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最难忘却古人曲,最难相见是他日。本书堪称讲述梅派大师传奇一生的宝藏之书。书中大量珍贵的照片,饱览大师当年舞台上的芳颜和绝代风华的传奇一生。
3.《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王佩瑜
书评:用漫画的方式讲述经典京剧剧目,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解,甚至是爱上国粹!助力瑜老板京剧传播事业!——@听风者·阿希F
红脸就是忠,白脸就是奸吗?你对国粹京剧了解有多少呢?京剧可不是只是慢悠悠的婉转悠扬,西皮快板也不是开了二倍速的假象。
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18世纪就曾传到欧洲,由伏尔泰改变成话剧《中国孤儿》。
要说京剧文化传承,瑜老板可是功不可没。这本轻松的小本书特别适合放在案头,没了灵感拿来一翻,立刻知识加满!
荐读人:蔻蔻的甜与蜜,百万粉丝美食博主;CCTV《中国味道》《厨王争霸》《健康之路》、芒果TV《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综艺评委;米其林、BEST50、博古斯大赛等全球顶级美食榜单排名机构及赛事特邀自媒体;知名旅游美食杂志撰稿人;美食畅销书作家。
@@VIDEO="http://mobilepics.ws.126.net/mnk6llj56o0k74Lhjlf9w2nFX6vo7G7n%3D%3DHDUOCSDB.mp3,http://mobilepics.ws.126.net/mnk6llj56o0k74Lhjlf9w2nFX6vo7G7n%3D%3DHDUOCSDB.mp3"IMG="http://cms-bucket.ws.126.net/2020/0903/86282a54j00qg2ef6005ec0009c005uc.jpg"ALT="蔻蔻荐读"BROADCAST="in"SIZE=""@@
4. 《雅舍谈吃》,梁实秋
书评:读完口留余香的典范。不愧是老派文人的风格,写出来如数家珍的美味,像是近在眼前。——@长袜子卷卷
吃过雅座玉食也下过苍蝇馆子,说起北京的美食,没有人比梁实秋更门儿清的了。
烧鸭烧鸡烤羊肉,饺子汤包核桃酪,狮子头佛跳墙醋溜鱼拌鸭掌,活脱脱一本夯实的报菜名。
芙蓉鸡片要薄而不碎,熟而不焦。三五个一伙围着一个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这才是标准的吃烤肉的架势。对于吃的讲究,不只是味道的追求,世间的每一种食物,都在梁实秋的笔下变得有情有味生动了起来。花雕一杯,快乐起飞!
书中还提到一则趣事,有一年徐志摩没有吃到杭州的桂花栗子,竟然感慨“活着不容易”。看到这里小蜗快要流口水,反手就去下单了栗子和桂花,自己动手,get同款美味!
5.《京味儿》,崔岱远
书评:这书写得可真是好啊,作者的写作功力深厚,描写一年四季,描写各处景物,描写幼时回忆,还有那些食物们,仿佛跃然纸上,你似乎可以看到吃到。闻得到那香味,口齿含着那滋味。 都是些平常食物,却又实实在在透露着北京的味道。——@gooood-xl
一月元宵,二月太阳糕,三月豌豆黄,四月藤罗饼,然后是玫瑰饼,端午的粽子,七月的绿豆糕,中秋饽饽饼,九九重阳花糕,冬天来了,吃蜂糕&喇嘛糕。
“咬春”是吃什么?水煎茉莉蛋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连老舍先生都说北京人离不开芝麻酱?生活无非柴米油盐,地道北京人儿细致讲究的逻辑却愈发耐人寻味。读完如食美味,唇齿留香。
正如读者所说,“这本书,也只有一个从小在天安门前石狮子下头打滚的孩子才写得出来。”
6.《回味北京老食光》,张杰客
书评:书的质感非常好 !里面的手绘插画和文字都是作者满满的诚意,值得收藏!推荐给喜欢北京小吃的你们——@猪脖子
看了那么多北京土著的经典名作,不妨来看一本外地人眼中的北京城的漫画。
本书记录了绘本漫画家张杰客北漂十年的时间里探店的美好食光,颜值高又实用的一本绘本笔记,画风简单淳朴,暖人心肠。当代北京旅游吃喝指南,带你在皇城根下逛吃逛吃。
7.《故园情》,唐鲁孙
书评:好久没读唐老的文字了。唐老的北平,可亲可爱,香飘四溢又闲雅自得。每次读完唐老的文字,都好想去北京寻觅已经逝去的那个北平。——@书香魅影
要说北京的美食,唐鲁孙是值得一提的代言人了。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出身贵胄又遍历大江南北。上至御膳房玉盘珍馐,下至街头小贩的熏鱼儿,他都熟谙于心。
“财神手捧金元宝,世人见了都想要。”财神爷的典故,钟楼鼓楼的故事,护国寺的历史……
这位生活在现代的满族旗人,既熟知宫廷秘闻,又遍游大江南北,最有资格给我们讲述北京城内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了。
荐读人:杜少中,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知名博主@巴松狼王
@@VIDEO="http://mobilepics.ws.126.net/D1sqtbmGlIEqheqiVnAJFTn9vCWCSD4c%3D%3DHE257V9I.mp3,http://mobilepics.ws.126.net/D1sqtbmGlIEqheqiVnAJFTn9vCWCSD4c%3D%3DHE257V9I.mp3"IMG="http://cms-bucket.ws.126.net/2020/0904/1ad69bacj00qg4uil000nc0009c005uc.jpg"ALT="杜少中荐读"BROADCAST="in"SIZE=""@@
8. 《天真的幽默家》
书评:老舍写的文字真是太棒,简直神奇,得有多大的才气和积累,才能如此妙笔生花娓娓道来。——@chun
说到爱北京,没有人比老舍更深情。一想起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他都会忍不住泪目。
热闹的巴黎,繁盛的伦敦,所有的名城都比不上老舍心中的北平。《想北平》《我的母亲》《北京的春节》无需赘述,这些经典名篇真的是最让人动容的描述北平之作了。
9. 《在胡同里长大》,林海音
书评:最难的是,你写的故乡让每个人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他的故乡,而不是你写的故乡。写古北京的,我最喜欢这本书,情感浓烈却又有淡淡的抽离。——@小鹏
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的文字干净简单,总是带着温柔的、深沉的悲悯。《城南旧事》一直都是小蜗心里的挚爱,书和电影反反复复在看。这本书追忆她在北平生活的点滴,更详细地记述了她居住过的珠市口,虎坊桥和新帘子胡同。骑着毛驴儿逛白云观,胡同里长大的林海音,回忆里难忘的京味儿点滴。
10. 《胡同·印象》,贾一凡
书评:冲着画来的,画也是主角,画很有味道,文字很平实,关键画和文字能联系起来,感觉很好,读起来不累!——@咸塘浜老黑鱼
每一条窄旧的老胡同,都藏着一段珍贵旧时光。胡同里每座四合院都是严格按照古代“前朝后寝”的礼制进行布局,宅院大门,窗廊雕花,古木石刻,也都有许多讲究。
本书的作者是一对艺术伉俪,把他们对北京胡同的喜爱灌注笔端,典雅精美的钢笔淡彩记录着胡同的点点滴滴,都可直接用做壁纸了。在细腻的笔触之下,展开老北京珍贵的胡同记忆。
11.《春明谈往》,谢其章
书评:最好的谢先生,不疾不徐,就像他的作者简介。——@立夏
除了北平、燕京、幽州这些我们熟悉的古称,北京还有一个特别美好的别称,叫春明。
谢先生称横二条胡同是他的琅嬛福地,在这里淘到了不少宝贝书刊。横二条举办民国期刊创刊号展销的时候,他幸福得像“老鼠掉进米缸”。他收藏的几千份北平报纸,还帮了在电影《邪不压正》里扮演影评员角色的史航一个大忙。
诸如这些藏书过程中的趣事逸闻,都是地道纯真的老北京的风味。
12.《北平杂记》,齐如山
书评:语淡味长,情深义重。这是一本吊打所有北京旅游手册的书,旅行指南写成这样也算是把这个种类写绝写尽了。——@粒粒玛黏
元宵花市花灯如昼,陶然亭上赋诗消夏。古早的北京城的热闹民情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但庆幸的是我们有书,睡前点一盏灯,细听前辈讲述北平的掌故。
13.《再会,老北京》,【美】迈克尔·麦尔,何雨珈
书评:非虚构写作绝佳,一生推!——@华清果儿
1997年,梅老师作为“和平队”志愿者(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起将志愿人士送到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志愿服务)来到北京,还原了他奥运前后北京所经历的城市变化。
他在北京居住的房子,曾经都是达官贵人的府邸,现在变成普通民众居住的四合院。门梁上依稀可见的祥云,木门上斑驳的漆影,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记录着胡同生活的珍贵回忆。
14.《龙须沟》,老舍
书评:京味十足,时代感强;人物个性鲜明,动作描写很到位,很适合作为教材的戏剧作品。——@四道口Rambo
半个世纪前的杂院儿里,龙须沟“内外”居住着都是民间百态的“小人物”:老顽固王大妈,失意颓废的程疯子,通情达理的赵大爷……不愧为京味儿文学代表老舍先生的经典话剧,每一个人物刻画都精准到位,看到就知道经典何以不朽。
龙须沟在解放前后发生了惊人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北京人儿淳朴品性中的韧劲儿。
15.《重写旧京》,季剑青
书评:关于北京的历史,刷新的很多新的认知,写得引人入胜。——@y
一部很有趣的北京城“重写”历史,越读越精彩。
所谓重写,是选择从文人、建筑师、旗人等多种角度,书写当北京变成北平时,古都改造与人们观念转变的碰撞,颇有趣味。
尤其是近一百年来,当北京城作为王朝的一部分变成历史遗产时,市民们是如何看待古迹、如何与古都共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感受古老城市的美。作者一边行走北京城各处,一边查阅资料撰写,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多民族融合角度书写这座城市,字里行间亦是满满的爱意。
逐渐消失的京味儿,在这里又重新展现。
——————————————
“四合院的茶坊飘着茉莉花儿香,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
老北京文化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星巴克和麦当劳。
在老北京城中,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生活在当下的光阴里,日子就十分美好。
戏台上严格细致的扮相,清清白白的小葱拌豆腐,前门让人难以忘怀的大碗茶。文人们深爱的老北京味儿,也许就是中国北方古早乡村文化的味道吧。四四方方一座城,安安稳稳过一生。
林语堂先生说,北京的服务员自创一套既不失尊严,又周到热情地为顾客服务的秘诀。如此亲切又自爱的性格,也是包容和豁达的北京精神吧。
【阅读北京 爱上北京】
特别邀请文化大咖为你朗诵:
这就是北京!
第三期,敬请期待~
戳下方链接即可听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的特别荐读↓↓↓
【阅读北京 爱上北京】之一:汇集东方千年文明,11本书感受古都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