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化工学会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统筹部署,全面动员,面向国际高度,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委书记华炜第一时间向学会秘书处、35个专业委员会及4个会刊编辑部传达上级文件,要求全体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会各分支机构、各理事单位及广大会员在履行社会责任、抗击疫情工作、保障物资供应、打赢疫情防控战役中积极作为。
一、紧急部署,广泛倡议,吹响化工科技系统抗疫号角
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向学会秘书处、35个专业委员会及4个会刊编辑部传达上级文件, 要求全系统中的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学会充分利用宣传媒介,深入宣传、充分展现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良好精神风貌。学会加入中国科协《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倡议行动,多次倡导全国化工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责任,科技争先,保障生产,普及知识。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医疗用品、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基建材料等都是化工产品,是打赢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的关键物资。学会倡议及协调帮助理事会员单位及全行业化工企业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保障生产,奋起抗击疫情。2月4日,学会广泛发出《致全体理事、会员的倡议书》,倡议有关防控疫情急需用品的生产企业保障生产,尽快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倡议全体会员安全返工、科学防护;普及科学知识,加强舆论引导。2月25日,学会发出《致湖北省化工学会及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致湖北省化工学会转达对湖北医务工作者的慰问信》,号召全体化工科技工作者向医务工作者学习“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学会各分支机构、各理事单位及广大会员积极开展防疫工作,在履行社会责任、抗击疫情工作、保障物资供应、打赢疫情防控战役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学会各会员单位除了捐款捐物资,理事长单位中国石化和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石油作为口罩生产原料供应商,临危受命,开始生产口罩;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应急防控物资运输鉴定免费开设“绿色通道”;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面向全国院校免费开放5个数字化教育平台,助力高校开展在线教学,并紧急推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全方位总结了前线医疗专家对新冠肺炎防控的实战经验,让防控无死角。常务理事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紧急启动84广谱高效消毒液的生产工作;天津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检测试剂盒;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设立500万元抗击疫情专项基金。理事单位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第一时间开通了疫区危险化学品物资运输鉴别绿色通道;厦门大学启动“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制”项目。常务理事陈建峰院士带领团队发挥学科交叉专业优势,启动应急科研攻关开展“口罩荷电再生技术研究”,发明了“口罩热水泡灭毒荷电再生重复使用”技术,支撑了国家“抗新型冠状病毒可重复使用防护制品”的重大需求。陈建峰院士和理事张立群教授牵头开发的新型熔喷级聚丙烯制备技术取得了突破,用该材料制成的可重复使用民用口罩也正在测试中,有望在近期实现量产。
·中国化工学会致全体理事、会员的倡议书
自2月13日起,学会征集并发布《理事会员单位抗疫先进典型专报》14期,约12万字,广泛宣传各会员单位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及感人事迹,展现中国化工学术、科技、产业界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面向国际发声展现中国担当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学会充分发挥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渠道优势,倡议国际社会及国际化工领域携手应对,加强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凝聚信任、合作、发展共识, 充分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月20日,戴厚良理事长代表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工科技工作者,向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亚太化工联盟、欧洲化学工程联盟、日本化学工学会、德国德西玛协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法国过程工程学会等7家友好国际化工组织致函,通报中国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全力以赴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情况,并对全世界各国朋友、友好国际化工组织、全球化工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表示了感谢。7家国际组织全部回函,对戴厚良理事长的问候表示感谢,对中国政府为应对和攻克疫情所采取的严格措施表示赞赏和感激,并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中国化学工程师表达最真挚的祝愿。
三、借势引导,强化科普,维护化工良好形象
·会刊《化工进展》:转发科普作品《化工和生活》
化工产品是医用防护、抗菌消毒、治疗用品、医用活动板房、交通运输等的重要原材料及产品,更是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用和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会监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杨元一教授在疫情期间连续编写了《化工和抗击疫情》《化工和生活》《化工和社会》《认识化工》4篇科普作品,全面生动地普及了化工在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抗疫工作的科学知识,引导公众客观公正地看待化学工业,重视化工在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中的关键作用。学会通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中国科协、中国化工报社、学会所属分支机构也纷纷在各自渠道进行了转发,为化工行业正名,引起热烈反响。会刊《化工学报》《化工进展》《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储能科学与技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全线开放免费阅读,承诺优先处理湖北省投稿, 并根据各自特点采取了针对性措施。4刊连续刊发《化工和抗击疫情》等多篇科普作品,维护化工产业的良好形象。
·《化工和抗击疫情》
四、发挥系统优势深耕专业领域全面加强科技服务支撑工作
学会各分支机构服从学会安排,严格贯彻执行学会下发的《关于加强分支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工作开展的指导意见》,将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工业水处理、涂料涂装等专委会邀请专家通过直播的形式开展大讲堂、标准解读等活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学会持续深化专家智库服务,推动区域性发展和技术经济融合。2月13日,学会向中国科协报送《中国化工学会服务复工情况及疫后科技经济融合助力区域发展建议》。3月10日,中国化工学会科技专家服务团成立,35个分专业领域的100余位院士专家参加服务团;初步建成“科技智库”“化工科技在线”数据库;深入推进7个石化地区战略合作,整理300余项关键共性成果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升级6个创新共同体平台建设;参加中国科协“能源化工科技专家服务团”联合体。
2月28日,学会向中国科协、中国疾控中心、北京疾控中心、湖北疾控中心呈报华侨大学李明春教授《将已工业化的新型季按盐抗菌杀毒剂用于抗疫防疫的建议》,协调助力新型抗菌杀毒剂的研发和应用。3月25日,李明春教授团队研发的消毒液生产净化车间和相关实验室已经通过福建省卫健委的合格性检查,生产卫生许可证已经颁发。
·关于呈报科技工作者《将已工业化的新型季铵盐抗菌杀毒剂用于抗疫防疫的建议》的函
五、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做到疫情防控和工作两不误
学会秘书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时根据疫情最新变化做好科学防控。每一位同志都认真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加强防范意识,不信谣、不传谣,日常工作采用轮班值班和网上办公制度,做到疫情防控和工作两不误,争取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秘书长华炜统筹疫情防控,加强内部管理,扛起学会全系统抗疫工作的大旗。监事长杨元一、监事洪定一、副秘书长王玉庆等老党员及时在工作微信群转发中央最新要求、防控知识等信息,营造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科学防护、战之必胜的氛围。
秘书处全体员工都主动承担起各项工作,同事之间团结一致、互相关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用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实际行动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作出贡献。宫艳玲同志主动关注上级发文,加强分支机构安排,做好舆情引导,并安排各部门做好复工准备。王燕同志积极做好理事会员单位抗疫先进典型专报工作,全力协调各单位上传下达,及时向上级单位报送材料。胡琴同志返京后,第一时间报告情况, 主动在家隔离14天,及时联系国际化工组织,传播中国和中国化工科技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正能量和贡献。张薇同志主动联系全体工作人员,确认每位工作人员及家属的情况,积极做好党建工作。闫玉香同志定期给全员办公室消毒,做好第一线防护;崔胜利同志主动采买体温计;任云峰同志主动将家里的医用口罩支援给没有口罩的同事,并创新业务开展方式。
秘书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响应国家稳岗就业的号召,挖掘自身潜力,创造就业岗位,参与国资委党委组织的抗疫稳岗扩就业招聘活动,计划招聘2名工作人员。秘书处全体12位党员捐款9000元支持抗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