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文化学者 王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它记载着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追其过去,正如登高远望,可知来路;立足当下,可以立根固本,固根守魂。文化遗产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多重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佐证。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牵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围绕其进行独特的人文体系建设,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而言,大运河是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构建和落实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与风貌特色,将横跨古今、内涵丰富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和控规编制相对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并积极推动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建设。
1、城市副中心的悠久历史
通州历史悠久,身为北京东西轴线的收尾,京杭大运河的端头,其历为京东交通要道,也是仓储漕运重地、江南和塞北物资交通的枢纽,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
通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西汉时期,通州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曾用名——路县。东汉改路县为潞县,这一史称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金代在潞县置通州,这一时期,金为了方便转运粮食至京师而凿通潞水,接通南边的卫河,开金口河引卢沟河水,成就了今天北运河及通惠河的前身。
元朝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南北大运河全线同航,大都的漕运事业至此获得了大发展,为通州成为全国文明的仓储漕运重地奠定了基础。明撤销潞县,把其并入通州,从此,通州一词正式载入了史册。同时,为防御战事,通州兴修了各种水利枢纽,扩建仓廪,这使通州不仅仅是京东南的漕运要地、仓储重地,更成为了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土木堡之变时,工部左侍郎周忱那出“给百姓预支粮食,力克瓦剌军”的传奇,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继金、元、明几代后,至清朝时,通州仍为京畿要地,也是水陆进京必经之地。康乾盛世时,交通与贸易得到了短暂却快速的发展,彼时通州商贾云集,市肆繁华,民间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称。朝鲜官员朴趾源在临渡运河时写下的“舟楫之胜可敌长城之雄”一句,将运河的壮阔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
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孕育的一座历史名镇,是大运河北端的璀璨明珠, 被誉为“畿东重镇”“畿辅之襟喉”。深厚的历史传承,使如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拥有众多璀璨的历史文明遗存,比如燃灯佛舍利塔、大运河文化遗产、码头、桥梁、出土文物等文化遗产,以及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通州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的盛景。如今的城市副中心,你可见“三庙一塔”“群龙兴会”“城桥映带”……各色文化古迹交相呼应,为你展示这方古老土地深厚的文明传承。
其中,“三庙一塔”中的三庙指得是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一塔是指燃灯佛舍利塔——儒释道三家在这里比邻而居,却又自成一派、互不干扰,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布局。燃灯佛舍利塔是明代通州八景之一,位于副中心大运河北端西侧,为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密檐式塔。其塔始建于北周,经历多次毁坏重建,乃见今日模样。古诗云"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就像这片古城西畔的土地,无声守护着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是三千里运河的点睛之笔。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张家湾城址与通运桥交相辉映,固为胜迹;永通桥的"虹腰八里卧晴川,画舫摇从月窟穿",桥栏弹孔谱写近代爱国军民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篇章;甚至还有世界著名文学家、《红楼梦》作者的曹雪芹长眠于此。
船工号子、大运河传说、漆雕工艺、掐丝工艺、踩高跷、小车会、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通州的非遗项目更是高达三十多个。
千年之后的今天,站在大运河河畔遥望城市副中心,历史的风流随着滔滔河水轧轧而过,随之而来的,是传承与发展的新浪头。
2、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传承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通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如漕运仓储、军事防御、商业贸易,等等。
2018年,在北京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就《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送审稿)》作说明时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以水兴城,促进水城共融,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纲要表明,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古往今来,国人都很推崇水的灵动,“水脉”的通达,更是一座城市生机盎然的象征。所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从城市发展层面讲,水域孕育了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是绵延在中华大地上的图腾,是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也昭示着中华人民骨血里奋斗不息的灵魂。而市规委提出的“一河三城”“一道多点”的运河文化传承体系,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
其中,一河指贯穿城市副中心南北的大运河;三城指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和张家湾古镇(明嘉靖);一道指东西向燕山南麓大道(历史上北京地区沿燕山山前通往辽东地区的一条交通廊道,包括秦驰道、清御道等);多点包括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传统村落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一河三城”要求在副中心文化资源建设方面,依托特色景观与历史文化遗存划定文化精华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景观体系和全覆盖式的运河文化传承体系。
“一道多点”则要求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古道文化,构建串连古今的区域文化廊道。同时,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区划划定工作,加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逐步完善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保护运河沿岸村落特色,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有机结合,培育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新时代京华风范、运河风韵。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承燕山南麓大道,南续大运河之文脉,水因城而通,城因水而兴。通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域正站在历史的拐点上,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历史对时代的要求,也是城市副中心建设规划中的核心部分之一。
3、城市副中心的人文建设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出台背景十分鲜明,一是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沿线人民希望把大运河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内心诉求;二是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城市副中心的人文建设和历史传承工作,不只是总书记和人民的期待,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以运河历史水系、古城整体保护为重点,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保护底线,结合城市设计手段加强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内涵的展示,推动文化设施与文化功能区建设,积极传承并不断创新,最终形成城市副中心古今同辉的文化氛围。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一步研究,规划布局,尽快推进。通州区正在编制“三庙一塔”景区规划、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等重点地区规划,并通过规划建设运河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整体提升人民群众对通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交流场所,丰富公众的文化体验,全面再现重要运河城镇的历史风貌。
首先,发挥文化功能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围绕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休闲产业。围绕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以当代原创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台湖演艺小镇,发展创意创作、艺术推广、展演交流等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设施集群。规划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提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全方位、系统性提升城市副中心文化生活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加强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地域特色,实现城市格局协调有序、因形就势,体现京华风范;环境景观蓝绿交织、水光映城,凸显运河风韵;文化艺术传承历史、精致宜人,展现人文风采;建筑风貌与古为新、多元包容,展示时代风尚。
最后,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充分发挥大运河金名片价值。萃取文化精髓,弘扬文化精神。梳理、提炼、统一大运河文化符号与文化标识,精心培育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强化京津冀内在文化联系,完善文化创意、文化展示等功能,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副中心的人文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时代重任,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提升副中心历史水系的景观品质与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创新驱动力,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担当起塑造新时代城市副中心文化之魂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