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和中国科协具体指导,积极组织会员和全国地理科技工作者抗击疫情,遵纪守法,稳定情绪、应急科普,开展研究、建言献策及加强国际交流等,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和事迹。组织发表高质量论文10多篇;与12个国际组织和外国学术团体建立联系与合作,发表疫情动态和宣传典型人物与事迹45篇,支持鼓励周成虎团队、刘彦随团队、刘闯团队、周素红团队开展抗疫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地理学会高度重视防疫抗炎工作,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发布之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党委先后多次召开网络会议,认真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积极作用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了本学会如何动员、带领会员积极投身于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工作。在学会的号召和带领下,全国地理科技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学会会员和广大地理工作者在遵纪守法、确保自身平安健康的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参加到抗击疫情工作中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党委召开网络会议内容(第一次正式会议的日期为1月29日,第二次正式会议的日期为2月18日)
中国地理学会认为,全国学会一定要发挥组织优势、挖掘学科优势,及时开展符合学会特点的抗疫工作。一是发送倡议书,号召广大地理学者遵规守纪,按要求办事,帮忙不添乱。二是号召地理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攻坚克难,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正确认识疫情状况提供科普资源。三是加强国际联络与合作,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增进了解、增进友情,为全球抗疫工作奠定基础。四是及时总结宣传党员、干部和科研团队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一、联合发出倡议,加强组织引领
通过学会微信公众号,学会党委先后下发了中国科协3份倡议,以及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倡议书,即《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团结信任,创新争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让科技创造新的价值》和《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致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倡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地理学会作为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成员,要求全体会员和地理工作者积极响应。1月29日,学会以党委和常务理事会名义在学会微信工作群中,对坚持为防控一线提供信息工作的周成虎院士团队做了快速宣传;1月31日,学会公众号首次编发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即“抗击疫情,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行动”,发出了向周成虎团队学习、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有效服务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尤其是学会转发了《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之后,全面开启了全国地理学界参与抗击疫情的行动。截止到4月15日,学会微信公众号连续发布疫情相关信息45篇,包括倡议书、图说每日疫情、典型案例宣传和疫情研究报告、教育指导等信息。学会党委还研究决定,近期将通过推荐、评选,表扬一批在抗击疫情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中国地理学会微信公众号连续发布疫情相关信息(部分截图)
二、开展抗疫研究,服务政府决策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地理界同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和科普工作。一是预测疫情走势,撰写学术论文和咨询报告,提出防控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支撑。二是提供疫情地图及分析,做好信息共享和公众科普。三是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和集中精力完成面向学科和国家需求的其他重大任务。据了解,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地理机构和地理工作者撰写咨询报告数百篇,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分别通过学会向中国科协提交了《关于加强新冠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建议》和《关于推动常态化社区人口数据采集的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陈发虎院士积极组织专家发表抗疫论文,在全国科技界和国际上发出中国地理学家的声音。其中,傅伯杰团队和顾朝林团队分别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采取系统方案抗击全球新冠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拐点或已越过》,龚胜生教授等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2200年来我国瘟疫灾害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朱竑团队在《柳叶刀》发表《野味消费与新冠肺炎》,周成虎团队在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发表COVID-19:Challenges to GIS with Big Data 等论文。还有一批地理学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如田怀玉博士等在 Science 发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最初50天内中国传播控制措施的效果研究》等。
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分析疫情发展和防控措施。周成虎团队运用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融合大数据技术,开展了疫情空间防控决策支撑研究工作,构建了大数据信息平台,每日发布疫情动态地图,开展了全国人口流动估算、传染规模空间预测、地理区域风险划分和医疗资源短缺发现等研究,为中国疫情空间防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刘彦随团队利用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模拟技术中心的研发力量,以及近5年负责完成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系统平台建设和进村入户基层调查的基本经验和成果优势,研发了“全国基层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动态监控系统”。还有周素红教授组织团队开发的“疫情踪”app,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地理学会组织学者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报道
中国地理学会提交抗疫咨询报告呈报函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发表科普文章
三、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疫情信息
疫情暴发后,国内外地理机构、地理学者间紧密联系,交流疫情信息,推动抗疫工作。病毒无国界,需要国际社会协同应对。进入2月份以后,最重要的是跨越国界的互相理解,互信合作,团结共赢。2月中旬以后,按照中国科协的整体部署,中国地理学会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地理组织与同行之间的联系,向国际地理界通报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措施,先后国际地理联合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法国地理学会、俄罗斯地理学会、日本地理学会、韩国地理学会、哈萨克斯坦地理学会、印度地理学会、泰国地理学会、土耳其地理学会、罗马尼亚地理学会等10多个国际组织及国外科技社团进行联络沟通信息,为中国疫情的信息公开和国际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以中国地理学会等名义向国际地理联合会赠送了刘彦随团队开发的“全国基层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动态监控系统”国际版,提交共享了周成虎、苏奋振团队关于“COVID-19:挑战与GIS大数据技术应对”的研究报告,受到国际组织的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学会还大力支持中国科协抗疫宣传与国际交流工作,全力支持刘闯团队承担的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机构“新冠肺炎知识与数据信息系统”公众版和国际版策划、组织和服务工作,在国内国际发挥了交流信息和发声功能。学会还邀请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联合主席托马斯·约翰(Thomas Krafft)教授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和中国环球电视网组织的“全球疫情会诊室”连线采访。
周成虎院士团队关于“COVID-19:挑战与GIS大数据技术应对”的研究报告
中国地理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报道
四、克服疫情干扰,及时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地理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严格居家抗疫,同时开展科研工作,进行科研总结和网上教学,也经常通过视频会议形式推进工作。如全国22所高校及科研单位、17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团队、克服疫情的严重影响,疫情中利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2019年度评估任务。全国地理期刊编辑们,克服各种困难,疫情防控期间坚守工作岗位,与正常年份一样确保期刊按期按时出版。《地理科学》编辑部还在第一时间开始行动,面向全体地理学者征集与疫情相关的地理学研究论文。
刘彦随研究员团队完成了2019年度国家精准扶贫评估任务报道
为了做好疫情发生期间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安置工作,学会积极支持并配合教育部地理学科教执委组织编写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延期开学期间充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倡议书》,为全国高校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展网络地理教学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