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北京 > 正文

从"靠山吃穷"到"靠山吃蜜":首都最大天然蜂场的小康密码

0
分享至

原标题:北京的“大水缸”,也是个“大蜜罐”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密云,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基地。走进密云,一系列“想不到”扑面而来:

——想不到,这块土地300多年前就有饲养中华蜜蜂的记载,乾隆都曾驻足品尝过这里的“琥珀蜜”;

——想不到,20世纪70年代初农林部在这里开过全国养蜂生产交流会,密云县被评为全国养蜂先进县,就在那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生产蜂王浆和蜂花粉的方法;

——想不到,这里2000多户蜂农一年产蜂蜜、巢蜜、蜂王浆和蜂胶超过450万公斤,是改革开放之初的7倍以上,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专职养蜂户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有的蜂农还开上了定制的“房车”养蜂;

——想不到,在这里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每年就直接促进果蔬增产效益达8亿多元,生态价值不断凸显;

——想不到,这里不仅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蜂业气象指数保险,养蜂扶贫的“密云模式”更被写入国家标准推广……

——想不到,作为助推首都精准扶贫的特色优选“空中生态产业”,北京已有1万户农民通过从事养蜂行业走上致富路,养蜂户年最高收入可达34万余元……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斌、丁静、陈钟昊

天安门向东北90多公里,华北地区最大水库、北京“大水缸”密云水库烟波浩渺、群鸟飞翔,一幅秀美画卷。水库周边,燕山环抱中的村庄山花烂漫、瓜果飘香。很多人不知道,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这里常年孕育的11.5万群小蜜蜂,使至少有300年养蜂史的密云成为北京最大的“天然蜂场”,成为“甜蜜之地”,集种业、养殖、深加工、授粉、旅游等为一体的养蜂产业链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在因水源保护而退耕禁牧、发展受到诸多限制的背景下,这份“甜蜜事业”是如何越做越有滋味的?当地群众是如何从中找到“小康密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5·20”世界蜜蜂日到来前夕,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深入北京密云的村镇进行调研。


▲拼版照片: 上图是2012年拍摄的密云区蜜蜂大世界园区内的蜂场(受访者供图);下图是2020年4月15日拍摄的密云区蜜蜂大世界园区内的蜂场(新华社发 陈钟昊摄)。

“以前靠山吃山把山吃穷,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月,正是密云花开如诗的季节。万木葱茏的山坡上,知名的、不知名的花睁开了眼,连成片,汇成海。日头渐高,温润的山间蔓延着栾树、洋槐的花香,有的淡雅,有的浓郁,令人心旷神怡。

60岁的蜂农杨奇早早就上了山,他的300多箱蜜蜂正处于繁殖和采蜜的高峰期,需要料理的事情很多。

务过农、在砖厂干过的杨奇特别喜欢蜜蜂,从1986年开始养蜂:“开始十箱八箱的,当时没有农药、病虫害也少,蜜蜂比较好养,至少比养个小猪、小鸡的好,又不耽误干农活。那时候农村特困难,粮食都不能自给,年年出去借粮……”

“记得那时候去南方转场,11月出发先到皖南,火车一车皮装600来箱蜜蜂,路上走一个星期。第二年5月中旬回来,一路上跨省过县,追蜂逐蜜……”30多年间,为了追逐花期,杨奇天南地北无休止地奔波,因为蜂蜜价格不高、转地放蜂开销大,收入只够一家人勉强度日。2004年,他在放蜂途中遭遇车祸,右腿落下终身残疾,左手神经受损……

“那时候我才44岁,除了养蜂什么都不会,如果不继续跑就是个废人。”杨奇说,他硬撑着残疾的身体,找朋友帮忙、雇人装卸,依然奔波在放蜂路上。直到2011年,以前跟他收过蜂蜜的北京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东生邀请他到密云定地养蜂,命运从此改变。

如今,杨奇养殖300多箱蜂,一年稳定收入20多万元。

停止奔波,是养蜂人梦寐以求的生存状态。密云为什么能让养蜂人停下来呢?

密云位于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带,四季分明、三季有花,林木覆盖率高达73.63%,自古就是出产优质蜂蜜的地方。

这里300多年前就有养殖蜜蜂的记载,当地还流传着乾隆去承德避暑时行至密云境内品尝“琥珀蜜”的故事。据说,乾隆命名的“琥珀蜜”后来叫作“潮河白蜜”。据《密云县志》记载:“1921年密云县产潮河白蜜已很有名,在北京永丰蜜蜡行专售”。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密云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出产优质蜂蜜的传统代代相传。

20世纪50年代前后,密云蜂农首先发现蜂胶的作用,并开始收集。50年代后期,密云农村开始集体养蜂,养蜂技术和蜂产品质量逐渐创出名气。1973年,全国养蜂生产交流会在密云召开,各省区市和商业部等部门的152人来到密云研讨养蜂事业。会议向全国推广了密云的养蜂经验,还首次提出生产蜂王浆和蜂花粉的方法。

《密云县志》记载:“1950年已有蜂800群,年产蜜0.7万公斤。1959年有蜂3102群,产蜜3.3万公斤。1960年将中华蜂从泥桶式蜂巢过渡到蜂箱内饲养,并开始生产蜂王浆和蜂毒,年底蜜蜂发展到5139箱,产蜜7万公斤,王浆55公斤,蜂毒1121克……1978年全县有蜂13766箱,产蜜56.9万公斤,是产蜜最多的一年。1982年开始生产蜂胶……”

20世纪80年代,随着“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经营体制确立,集体所有的蜂群被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蜂农的积极性。密云的养蜂规模逐步扩大。

1985年,密云水库的功能由防洪灌溉转为向首都供应生活用水,县域70%的区域被划为水源保护区。为保护“生命之水”,密云县在1987年提出“建设生态县”。2005年,密云被确定为“首都生态涵养区”,水库保护等级不断提高,核心保护区范围内退耕禁牧,大量村民搬迁。

“水库要保护,农民要吃饭。”密云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学甫说,密云人曾苦苦求索发展之路。密云“八山一水一分田”,发展种植业没有优势。为此,历史上密云曾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一度占农业比重接近70%,但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全区畜牧业必须大量关停,转型迫在眉睫。

密云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人们再次发现了蜜蜂的价值——养蜂不占耕地、不伤环境,产业链条还很长。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能带来直接收入,围绕蜜蜂文化能开发文创产品、旅游项目,蜜蜂授粉还能促进农作物增产、生态平衡。

6月是荆条花盛开的季节。荆条花能大量、稳定流蜜,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密云的主要蜜源植物荆条在全区均有分布,集中分布面积达37.2万亩。”密云区园林绿化局蜂业管理站站长罗其花说。她是密云区为发展养蜂业专门引进的“蜜蜂博士”,她带领团队调查发现,密云区在现有生态环境基础上,逐年增加蜜粉源植物种植,已有粮油植物30万亩、果树植物45万亩、野生蜜粉源植物201种,可以承载蜂群16万群以上。

“现在的蜜源植物特别好!以前靠山吃山,把山吃穷了,蜂子都养不住。现在明白了,这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杨奇说,现在自己对养蜂信心很足。2018年,他还在合作社支持下,参与研发了文字巢蜜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有了科学支撑,步履就更加坚定。多年来,密云坚持将蜂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扶持发展,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西方蜜蜂良种繁育基地、成熟蜜生产基地……形成了蜜蜂种业、蜜蜂养殖、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授粉、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如今,密云有蜂产品公司2家,蜂业专业合作组织25个,合作社入社社员1906户,从业人员4000余人。密云生产的荆条蜜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蜂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就是要百姓日子越来越红火。”密云区园林绿化局调研员佟犇说,密云的蜂蜜产量从20世纪30年代初年产0.5万公斤、1990年的28.6万公斤,跃升到目前的年产300万公斤以上,还年产巢蜜113万公斤、蜂王浆和蜂胶等19万公斤;蜂农从2004年的662户,发展到2018年的2072户,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专职养蜂户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在北京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口外村,养殖户在山崖上采集崖蜜(5月20日摄)。新华社发(李欣摄)

“几届政府都很重视养蜂,补贴政策十多年连续稳定”

密云区太师屯镇白龙潭山灵水秀、叠潭垂锦,相传这里有白龙久居深潭,广布细雨,为万民耕耘造福,历经元代至明清几百年间的建设,古建林立,香火旺盛。白龙潭景区入口处,一座深锁院门的建筑竟然是清朝皇帝的行宫。当地人说,乾隆皇帝在去往承德避暑山庄途中曾在行宫饮蜜解渴。

距行宫不到500米,就是密云区最大的养蜂合作社之一——北京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

“京纯,京纯,就是要做纯粹、纯天然的蜂蜜。”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东生说,原来各个生产队都有集体养蜂的,小舅舅家养蜂,后来给了父亲两群,“蜜蜂多了之后,父亲一次挑一百五六十斤蜂蜜,挑20多里地,走小路到镇上,卖给供销社,6毛钱一斤。”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蜂蜜不再是供销社专营。王东生从1993年开始收蜂蜜,“当时市场上的百花蜂蜜,就是供销社体系的。我认识一个业务科长后来自己干了,我就给他供应。也吃过亏,有一次就赔了3万块钱,收了一车假蜂蜜……”

20多年前,密云山里人酿的蜂蜜花香浓郁、口感甜润,按现在的标准说,都是波美度42度以上的优质成熟蜜。但后来市场上出现了用玉米糖浆等勾兑的假蜜,消费者难辨真假追捧廉价产品,造成蜂蜜价格连年下滑。

“好蜜卖不上好价,必须改变了!”2004年11月,王东生联合47户蜂农成立合作社,“那时候开始进行有机认证,可以提高蜂蜜单价,还弄了一条流水线,自己灌装去卖。”

200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首次将蜂业纳入了畜牧业产业体系中。中国蜂产品协会随后发布《全国蜂产品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密云区政府顺势而为,强化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促进产业升级。

政策连续稳定——

近年来,密云出台了一系列养蜂的惠农政策。对蜂农养蜂、建设摇蜜车间等进行补贴;政府出资聘请养蜂能手“30分钟到现场指导蜂农”;创建蜜蜂医院诊治常见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6月,作为一种创新险种,北京蜂业气象指数保险工作正式在密云区试点实施。截至2019年底,这一险种已在密云、昌平、怀柔、平谷、门头沟等区实施,累计承保蜂群17.56万群,参保蜂农1873户次,累计赔付数量2.1283万群,累计赔付金额达203.11万元,极大调动了低收入户养蜂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了低收入户因极端天气造成无收成的后顾之忧。

“我接触过的密云区近几届政府,都对养蜂非常重视,补贴政策十多年连续稳定。”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蚕业蜂业管理站站长刘进祖说,政策连续性对养蜂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投入不断加大——

“从2006年开始,密云对养一箱蜜蜂补贴300元钱。近年来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高的时候,一箱中华蜜蜂补贴900元,西方蜜蜂补贴700元。”罗其花说,这个补贴力度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据密云区园林绿化局介绍,通过30多个项目的分级扶持,密云区对蜂产业累计投入资金已近亿元。

机构逐步健全——

2008年,密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专门为合作社解决“烦心事”,提供“好思路”。2012年,当地园林绿化局蜂业管理站成立,蜂产业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2015年,密云区建成北京西方蜜蜂育种中心,每年可培育高产蜂王2000只,全部免费发放给蜂农,推动全区蜜蜂良种覆盖率达90%。2018年,密云区成立推进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2020年,密云区成立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组,由负责蜂产业发展工作的区领导任组长,促进密云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链越来越长——

2011年,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投资建成“蜜蜂大世界”产业园,向社会开放蜜蜂科普教育资源,每年可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

蜜蜂大世界前面,两只巨大的黄色蜜蜂“站”在两个10吨的大型蜂蜜桶上……目前,伴随太师屯镇蜜蜂大世界文化产业园区、高岭镇奥金达蜜蜂主题公园等园区的建设,密云区蜂产业年接待游客量将超过5万人次。

在政策推动下,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实现快速发展:从最初的47户发展到800多户,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去年合作社收入3200余万元,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王东生说,合作社参与申报的“北京森林蜜蜂特色小镇”已经通过审核,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蜂盛蜜匀’,要让人们想到纯正蜂蜜就想到密云”

虽然遭遇疫情,密云的养蜂合作社、养蜂基地3月就已全部复产复工。

4月底的一天,凌晨4点,35岁的“蜂二代”刘金良早早就开始工作了。他要和父亲刘云忠把250多箱蜜蜂搬上放蜂车,拉到密云周边其他地方去采蜜。

“有了放蜂车,转地放蜂不是难题了。”刘金良说,2019年他在政府扶持下,成为北京第一批定制养蜂“房车”的蜂农——一辆大货车改装后,车厢“顶格”安装了密密麻麻的架子,可把蜂箱放在架子上,用车拉着到处跑,省了装卸,车上还可以住宿,不再风餐露宿……


▲这是4月19日拍摄的密云区蜂农刘金良的放蜂车。新华社发(陈钟昊摄)

新技术、新政策、新蓝图正成为密云吸引新一代养蜂人“回巢”的得力手段。

2012年,杨奇的儿子杨新宇退伍回家,在父亲的蜂场大力推动“改革”,引入多箱体养蜂,开展巢蜜制作。

“我们这代人思维比较活跃,有新鲜的东西就想尝试。”杨新宇说,自己还想再扩大蜂场规模,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机械化养殖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密云蜂农杨新宇向记者展示他养殖的蜜蜂(4月15日摄)。新华社发(陈钟昊摄)

2014年,王东生的儿子王唯伊大学毕业返乡做“村官”,密云区有意安排他支援父亲的事业,现在他已是北京蜜蜂大世界总经理。王唯伊申请扶持资金,开发了养蜂大数据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智能农业技术研究室合作建成蜂产品溯源体系,通过手机就能查到蜂蜜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疫情影响了今年蜂蜜的销售,我想组建线上销售团队,通过直播带货提升人气。”王唯伊说。

2015年,开过矿、做过生意的郭小力和朋友开车路过河北,在一棵柿子树树洞里发现了野生中华蜜蜂,独特的蜂蜜口感引起他的浓厚兴趣,从那以后踏上了寻找、保护中华蜜蜂的道路。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34岁的郭小力在密云区冯家峪镇成立了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养殖中华蜜蜂,专做一年只取一次的自然成熟蜜,还在西口外村几百米高的崖壁上挂上蜂箱,生产崖蜜。

“因为政府支持,我用4年时间走完了别的企业10年才能走完的路。”郭小力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从最初的21户发展到400多户,20年前在密云濒临灭绝的中华蜜蜂种群恢复到1万多群,一年一采的崖蜜割蜜节成为一景。未来冯家峪镇还将建设“中华蜜蜂旅游观光园区”。

“对于蜂产业未来发展,我的想法很多!”刘金良说,自己返乡创业的初衷就是通过科学技术改变父母那一代养蜂人的生存状况。未来,自己还想实践多箱体养殖,学习免移虫取浆技术,提高蜂王浆的生产效率。


▲拼版照片 :上图是上世纪90年代末拍摄的刘金良家的蜂场(受访者供图);下图是2020年4月19日拍摄的刘金良家的蜂场(新华社发 陈钟昊摄)。

2019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密云区蜂产业相关报告上批示“蜂盛蜜匀”,为密云区的蜂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我们不仅要通过养蜂致富,更要让蜜蜂成为促进自然与人和谐的‘月下老人’,成为密云打造生态涵养区的标识。”蒋学甫说,现在蜂产业直接收入1.2亿元,在密云区大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还不高,下一步要升级,打造“中国高端天然成熟蜜”。

技术升级——推动多箱体养蜂,一箱等于过去几箱,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

标准升级——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密云地方标准,让密云区无假蜜或劣质蜂蜜。

品牌升级——创建密云区蜂产品证明标章,打造“密云蜂业”品牌。

“推出特色高端产品,一靠质量二靠营销。”密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主任马士强说,通过线上营销、线下体验,密云将在品牌宣传上下大功夫。近期,密云区向全国征集了“密云蜂业”的标识,希望将这个品牌在全国打响。

“从‘标准化基地’到‘成熟蜜基地’再到‘蜂旅一体’,我们希望密云成为北京蜂业发展的一个窗口。”中国养蜂学会秘书长陈黎红说,密云的养蜂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蜂盛蜜匀”就是要让人们想到纯正蜂蜜就能想起密云。

红红火火的蜂产业在带动低收入户致富中也显出独特作用。“发展养蜂是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一条捷径。”刘进祖说,只要养得好,200群蜂一年收入8万至10万元是很正常的。

2016年,蜂产业脱低开始在密云区广泛实施。2017年,养蜂扶贫的“密云模式”被写入国家标准。密云蜂蜜产业的不断发展,还带动了河北一些市县的贫困户参与养蜂、脱贫……

“我们这是水源地,保水是头等大事,近些年不许再搞养殖,就在想怎么扶持一个产业,让老百姓常年有一个固定收入。”冯家峪镇党委副书记郭嘉说,当地林木覆盖率高,养蜂最合适,加上区里有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在合作社带动下,养蜂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我们给低收入户免费发放蜂箱、蜂机具、蜂群,安排技术人员一对一培训、帮扶,遇到灾年还发放白糖等应急物资。”密云区大城子镇聂家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海东说,通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村里已饲养意大利蜂400余群,自主蜂蜜品牌“大城聂家峪”已上市销售。2018年,聂家峪村94户152名低收入人口全部脱低致富。

“养蜂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今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我们想通过建设规模化蜂场带动更多低收入户脱低致富。”佟犇说,规模化蜂场由第三方管理,规范化运营,收益分给低收入户,也可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不把养蜂致富的事干出点名堂,我就不走了。”王海东说,2020年1月,他作为聂家峪村第一书记的任期已经结束了,但还是决定继续留下来,养蜂的事儿有干头!

“这活比以前干农活轻松多了,钱也挣多了。2018年起我还在合作社做技术指导,带动40多户一起养蜂,合作社每月给我2000元钱。”50多岁的冯家峪镇村民张兴全一家三口人两亩地,靠种玉米、打零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五年前开始养蜂,从20群蜂开始养起,不断扩大,过去几年年收入最多时达13万元,最少也有3万元,“今年收入如果可以,想把五间平房修一下。”


▲4月19日,密云区冯家峪镇北栅子村村民张兴全拉着一车从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领取的蜂箱材料回家。新华社发(陈钟昊摄)

尾声:

密云,只是北京市蜂产业的一个缩影……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目前,北京全市蜜蜂饲养总量达到27.76万群,蜂蜜产量1000万公斤,全市共有蜂业专业合作组织71个,蜂业产业基地61个,养蜂年总产值1.9亿元;蜂业企业达37家,蜂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2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800万美元。北京已有1万户农民通过从事养蜂行业走上致富路,养蜂户年最高收入可达34万余元……

作为致富产业,北京近年来连续实施养蜂精准扶贫工程,在密云、平谷、门头沟等区筹建5个养蜂专业村,选取1000户低收入农户实施重点帮扶,为重点帮扶对象免费发放蜂群5000群、新蜂箱2万多套、蜂胶采集器1万套、各类科普读物3万多本……

“未来,北京蜂产业将着力推进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推广、质量安全、社会化服务、蜂文化科普等6大体系建设,使全市蜂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富民体系更加发达、蜜蜂文化体系更加繁荣,实现首都蜂产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人说。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武汉坠楼妈妈的侄子发长文,透露杨女士自杀原因,怒斥网暴

武汉坠楼妈妈的侄子发长文,透露杨女士自杀原因,怒斥网暴

牛油果生活观
2023-06-09 16:32:29
劲爆!翟欣欣被抓,此前2条声明已暗藏被捕玄机,背后故事绝了!

劲爆!翟欣欣被抓,此前2条声明已暗藏被捕玄机,背后故事绝了!

麦香娱
2023-06-10 20:28:33
军报连续发文,点名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四虎”

军报连续发文,点名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四虎”

政知新媒体
2023-06-09 19:56:03
中国特大投毒案,致300多人中毒,42人死亡! 凶手动机令人气愤

中国特大投毒案,致300多人中毒,42人死亡! 凶手动机令人气愤

原子故事馆
2023-06-09 10:10:06
国家级会议上秦刚部长有两个细节极不寻常

国家级会议上秦刚部长有两个细节极不寻常

元宇宙字典
2023-06-10 21:35:19
恭喜!李泽楷梁洛施复合啦!“千亿女友”郭嘉文终成“豪门弃女”

恭喜!李泽楷梁洛施复合啦!“千亿女友”郭嘉文终成“豪门弃女”

辛梓谈娱
2023-06-10 12:04:32
美国大型药企,正在绕开中国CRO

美国大型药企,正在绕开中国CRO

健识局
2023-06-10 20:38:02
崩了!最大的危机还是爆发了!

崩了!最大的危机还是爆发了!

智先生
2023-06-07 00:08:04
“来太晚了,今天的早被人捡光了!”年轻人为什么开始捡灵隐寺树下的无患子?

“来太晚了,今天的早被人捡光了!”年轻人为什么开始捡灵隐寺树下的无患子?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3-06-08 16:56:39
印度的活,没法干了

印度的活,没法干了

华商韬略
2023-06-10 10:54:33
800台光刻机成“废铁”?美日荷联盟彻底摊牌了,麻烦还在后面?

800台光刻机成“废铁”?美日荷联盟彻底摊牌了,麻烦还在后面?

次元君情感
2023-06-10 19:27:30
广东台主持人任永全手捧鲜花迎接女儿走出考场,网友纷纷送上祝福

广东台主持人任永全手捧鲜花迎接女儿走出考场,网友纷纷送上祝福

粤一箫
2023-06-10 20:57:08
托卡耶夫拒绝参加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

托卡耶夫拒绝参加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

刀刀说事
2023-06-10 17:17:58
乾隆的一日是如何过的?3点起床,7点翻牌子,结束乏味的一日

乾隆的一日是如何过的?3点起床,7点翻牌子,结束乏味的一日

丹宝说文史
2023-06-10 17:39:30
我,08年在深圳买的4间员工宿舍,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卖了1750万

我,08年在深圳买的4间员工宿舍,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卖了1750万

万物新世相
2023-06-10 21:07:40
已通知所有成员国!俄将在150天后退出这一条约

已通知所有成员国!俄将在150天后退出这一条约

看看新闻Knews
2023-06-10 14:30:31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 中国足球2:1淘汰阿根廷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 中国足球2:1淘汰阿根廷

开心体育站
2023-06-10 18:55:06
哈哈,美签秒拒!

哈哈,美签秒拒!

家有历史
2023-06-10 21:02:56
弗拉基米尔·普京和“替身”的主要区别被曝光,“发现了假货”

弗拉基米尔·普京和“替身”的主要区别被曝光,“发现了假货”

风趣环球笔记
2023-06-10 06:14:49
董小姐同学喊话,并非富二代,大学申请助学贷款,人缘极差?

董小姐同学喊话,并非富二代,大学申请助学贷款,人缘极差?

家有小甜椒儿
2023-06-10 16:41:09
2023-06-11 00:54:44

头条要闻

上海一小区居民回家要走"独木桥":污水恶臭 有人摔伤

头条要闻

上海一小区居民回家要走"独木桥":污水恶臭 有人摔伤

财经要闻

体育要闻

天下第一的约基奇,他有机会赢得更多

娱乐要闻

《变形金刚7》全片5个白人角色4个是丑角

科技要闻

微软与 OpenAI,远没有看起来「亲密无间」

汽车要闻

一辆“假”SUV 竟是超跑玩家的终极归宿

态度原创

游戏
手机
教育
本地
军事航空

LOL官方也忍不住参团了!

手机要闻

iPhone 15 Pro Max全参数曝光 起步就12000了

教育要闻

高考结束后,这些考后事项非常重要,请转给考生和家长

本地新闻

兰州马拉松嘉年华热烈开启

军事要闻

俄方:乌军豹式坦克等装备在反攻中被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