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系列宣传
在新时代的潮流里涌现出了许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们用她们柔弱的身躯扛起了科研工作的大旗,用知识改变着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而本年度BBC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这位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打败”了斯蒂芬.霍金、马克斯.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等人,与发现了镭和钋的玛丽.居里、帮助人类理解宇宙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这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一道并列成为科学领域的候选人。这次评选分为包括科学家在内的7个版块,总计入围28位候选人。值得骄傲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BBC列出了她入选的三大理由: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屠呦呦入职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然而成功,是在190次失败之后到来的。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是在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
这位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用她几十年的努力,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疟疾虫患者重获生命的阳光。而且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让这世人谈红色变的顽症找到了治疗的突破口。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志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2018年3月22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一位82岁优雅的中国女性身穿旗袍骄傲的走上领奖台。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的教授张弥曼女士。她此刻拿到了一个超高荣誉的国际大奖—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说:“目前世界女性科学家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让人感叹的是,这位看似普通而且有着如此赢弱的躯体和谦卑的外表下,是一颗多么五彩斑斓,高贵而优雅的灵魂啊!
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仰望张弥曼女士奋斗的一生。看到了一位母亲把自已一个月大的女儿交给外婆,回来时女儿已有10岁了的母亲。是什么让她把一位母亲最难割舍的母爱用十年时光去交换?我想应该是中国科学家对事业执着的那份坚定的初心。
这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先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她接受古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动物起源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了一个挑战当时权威学说的观点。这让全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弥曼的观点最终获得学术界认同。2011年,张弥曼成为第一位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人。但是当她谈到自已获得的荣誉时,平日里自信果敢的张弥曼却显得有些惶恐,谦虚的她反复强调自已配不上这个荣誉,荣誉应该属于整个中国古生物界。
2016年张弥曼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这一刻是属于中国女性的骄傲。
当世人在消费网红,许多人向往着住豪宅、开豪车、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的时候,而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总有这样一群女性科学家们,她们坚守为推进人类进步发展的初心,在科学世界里苦苦的追求着。是她们坚定的科学信念、勇敢的追求、弃而不舍的精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
有一种初心,叫守望科学,有一种守望,叫坚定科学精神。等待的是那份初心,牵挂的也是那份初心,铭记的,还是那份初心。
今天的中国科学家们牢记用知识去改变人类生活使命,一步一步坚定而艰难的砥砺前行。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说:“我们正生活在不断创新的科技时代,解决面临的问题要依靠人类共同的智慧,也需要女性科学家的才能和创造力。最佩服这样勇于坚持、全身心投入到自已热爱的事业中的人。”她们才是真正的国民女神。
——————————
作者:彭学玲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
扫码关注楷模声音小程序,倾听科技工作者科研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