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系列宣传
海南省的最南端是三亚,俗称天涯。一进入新年,我启程去海南去看望在三亚加代育种两个多月未归的潍坊市农科院玉米所白星焕所长。他曾说过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刻:“一个人生来就要干活,只有肯干才能活得好。但干,不是瞎干、蛮干、盲干、胡干,必须苦干、实干、会干、巧干、好好干。这样才能干出精彩,干出成绩,干出一片天地。”白所长在海南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什么才是干活,怎样干活。
古代的海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未开垦的处女地。 历史上有众多先贤名人在海南进行过持续的文明深耕,他们的到来给野蛮贫瘠的土地带来了文化、科技的传播,撒下了大陆文化和中原文明的种子。缘于琼州海峡风大浪急的阻隔,交通的极度落后,大陆人光顾海南到汉代才留下足迹。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相继来过海南,后人都称之为“伏波将军”。他们的到来政治意义非凡,使海南岛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又过了几百年之后,一个与创作过《黄河大合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同姓的奇女子横空出世,公元五二七年,这位姓冼的女子成为当时高凉太守的夫人,在随后七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她叱咤琼州海峡两岸的岭南与海南,平定叛乱、发展经济、融合民族、安定社会,冼夫人的威名名震海天。隋朝政府册封她为谯国夫人。直至今日,她治下的属地仍保留数百家冼夫人庙,每年前来自愿供奉的有几十万之众,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唐宋年间,海南著名的“海南五公”接踵而至,先是李德裕,后是李光、李纲、赵鼎、胡銓,一个个大名鼎鼎、熠熠生辉、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宰相、副宰相级别的,最低也是尚书。名人光顾,先贤云集,尽管他们不是主动的来,而是被流放而来,贬到此地。对他们个人是一个悲剧,一种惩罚,但海南有福了,他们的到来,给贫瘠的文化沙漠带来一抹亮色;为落后的土著居民开始了文明的开化与启蒙;使松散的行政管理有了高人评判和指点的机会。这些大人物观察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先是充满着感性的好奇,然后是理性的思考。这些文化大家来了,虽不是本意,但毕竟来了。紧步后尘,宋朝大文豪苏轼也来了,他是被政敌小人驱赶而来,是极不情愿而来的。但时间长了无力抗争,无可奈何,既来之则安之吧。于是苏东坡那双智慧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开始活跃,美食、美景、美酒的时时相伴,使他才思泉涌,诗兴大发,一首首美诗喷薄而出,用文学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心境,记载了当地人文风情,给海南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苏轼在与当地男女老幼的交往中,潜移默化给他们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和礼仪上的教育。
不要以为古代的海南一切都是落后,有一个例外,勤劳聪明的黎族纺织技术当时世界领先,不啻是一个奇迹。南宋末期,江南一个当时饱受婆婆、丈夫蹂躏的童养媳黄道婆逃难来到了海南,善良好客的黎族人接纳了她,还传授给她先进的纺织技术。在五十岁时她思乡心切,带着纺织机和纺织技术回到了家乡松江(今上海),然后又进行了系统改进,谁也没想到这会带来了中原一场纺织革命。成就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名。
前人在海南岛撒播的文明种子逐渐开花结果,由此引来了后来的人才辈出。这是一种传承、继承。学问渊博、官声极好的邱浚;刚直不阿、铮铮铁骨的海瑞;仪态万千、倾国倾城的宋氏三姐妹等等都出生于这片神奇的热土。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农业育种人的到来赋予了海南新的含义,带来了生命永续的文化理念。海南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天气、持续的高温温度,缩短了育种年限,是进行农业育种的天然宝地,有功德无量的价值。建国以后,为尽快发展民族育种,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部在海南南端建立了南繁基地,在以后的岁月里,全国数百家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制种企业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开启了育种人的长达六十多年南繁征程。他们踏上了海南岛,是追赶太阳的人,是追求和期盼温度的人,哪里离太阳最近就去哪里。与古人不同,他们是主动来的,一来就恋下了这块土地,就住下了,不走了。他们怀揣梦想、义无反顾,为了让国人吃饱饭、吃好饭殚精竭虑,背井离乡,过着如候鸟迁徙的生活。但凡成功的育种人,特别是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的作物都有在海南育种的经历,冬去春归,早出夜回,这是必去之地,是必修课程,是必走的心历路程。掖单系列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长年在莱州和三亚之间奔波,辞冬度夏,不知疲倦的地追逐南北“两个”太阳,每块育种田留有他的脚印,每一棵庄稼苗,都滴上了他的汗水,硬是把30年拉长至100年,一年拥有三个秋,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能育成一个良种;看到种子比孩子还亲的河南鹤壁农科院程相文,连续34个春节都在海南度过,就是为了追寻一粒玉米良种。浙江嘉兴农科所四代育种人层层接力,秋冬在海南,春夏回家乡,365天在田间地头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历经48年,培育出一批批屡创记录的水稻良种。可以说每一粒育成审定的良种都离不开海南育种,都无法和海南切割,无法分开。育种人培育的是良种,播下的是祝愿,收获的是丰收和希望。
潍坊农科院的南繁从五六十年代开始起步。那时条件极其艰苦,设备简陋,浇地需三级供水才能到田里。但没有机械扬水,只能靠人工用脸盆舀水,三个人接力水才能流到试验田。由于距离太远,到晚上水浇到地头了吆喝都听不到,只好事先约定用保险灯晃一晃。据我院玉米所白所长说,当年李登海还未成名时,曾主动要求与我院一起育种,在这海南有一段并肩作战的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因资金制约,潍坊农科院中断了南繁试验。2000年,在国内种子航母隆平高科资助下,我院恢复南繁育种,开始了新的起航。玉米首当其冲,花生、大豆紧紧跟上。现在试验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经费也相对充足,但住的地方还是不行。我院的王同芹、司玉君两位女专家撇家离乡,在祖国的最南端的一个村子,一座年久失修的小楼里居住。因离赤道比较近,空气又好,没有雾霾,紫外线穿透力格外强烈,再好的防护设备也抵不过烈日当空,晒得人是头晕眼花;晚上老鼠经常到床上窜游,老母鸡有时把鸡蛋下到饭桌和床铺上。海南的雨季格外长,下雨多,时间长。下雨时屋外大下,室内滴答小下。她们还处于爱美的年龄,皮肤晒黑了,手上磨起了泡,但从不叫苦喊累抱怨,只是在默默奉献着。面对试验田里玉米、花生、大豆郁郁葱葱、茁壮成长的丰收景象,他(她)们笑了,他(她)们值了,他(她)们知足了。除他(她)们之外,我院的南繁人名单还有一长串,他(她)们是:曹其聪、付春、鲁成凯、陈雪、孔祥彬......
在南繁人最早踏足的三亚市崖州区(原崖城镇),在城中心的繁华地带,人们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雕刻了“南繁”字样,记载着南繁育种的辉煌历史,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育种人忙碌的身影和默默的奉献,记录着南繁育种的沧桑变化,表达着人们对南繁人的敬意。这两个字不仅仅镌刻在石头上,更是铭刻在成千上万农业科学家的心头中。他们共同创造了南繁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百折不挠,永不懈怠;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繁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永续传承。一粒种子播天下,富了农民千万家。他们带来了科学技术,带来了先进理念,也带来了农民的丰收与富裕;他们付出心血,流下汗水,播撒科技,也留下了一颗颗文明的种子,一颗颗使人类永续繁衍、聪明健壮的种子。
——————————
作者:赵建武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扫码关注楷模声音小程序,倾听科技工作者科研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