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宣传人物——杨华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党委推荐
人物简介:杨华元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详细介绍
杨华元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程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器材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ISO/TC249国际标准注册专家。
牢记使命,铸魂育人 杨华元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做有理想信念、情操高尚、学识扎实、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实践,团队负责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教师奖称号,团队成员也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以及学校“文明组室”等荣誉称号。
图1所获证书
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学科的长远发展,杨教授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学科团队中已有多名青年教师获得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撑,并成为国内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学术界专家。近二十年的努力奋斗,汗水铺就成了学科成长、发展的道路。团队的科研成果获得各级管理部门的奖励,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留下了团队成员的身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学科团队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杨华元教授制定的ISO/TC249 “红外仿真灸疗仪”国际标准,为中医治疗设备标准进入国际标准行列赢得了荣誉。
杨华元教授在教学工作中勤于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教书育人,用心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积极参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围绕培养复合型中医工程特色人才,以国家泰州医药城高新产业基地和高科技企业单位全方位战略合作为依托,在国内率先以“2+2”模式为基础,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和平台,建立“能力为本”、“项目导向”的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质量与管理体系,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杨华元教授的带领下,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克服层层困难,不断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如今杨华元教授团队已经成为国内中医院校内最赋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在行业内倍受瞩目和关注。杨华元教授于2016年获得上海市教委“第五批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2018年获得国家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支持。今年我校2019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班19名学生中,有3人被推免录取上海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名学生被保送日本大阪滋庆学园大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学科骨干,1名老师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名老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1名校杏林学者,1名校外向型杏林学者,2名校杏林青年学者。团队还多次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文明组室”。
图2第三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名单
图3国家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改革创新,硕果累累
杨华元教授自进入中医药工程学科伊始,就矢志不渝地一心扑在了“以多学科交叉手段发展传统医学”项目上,经他研发成功的第一台中医教学设备——“计算机控制光电显示针灸经络腧穴模型”,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使之成为学科发展的动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中医工程学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获得个级别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十三五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建立了针灸经络电特性检测与针刺手法与效应研究方法,突破了针灸复合激光治疗、红外仿灸治疗等中医设备的关键技术,为攻克中医诊疗设备核心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上海市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第二十八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
图4团队所获奖项情况
党建强会,凝心聚力
杨华元教授作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的主任委员和中医药工程分会党的工作组组长,扎实开展学会的党建工作,在总会的帮助和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党建工作。分别开展“赴老区捐赠医疗器械”、“义诊服务活动”和“进行中医针灸适宜技术应用与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扶贫项目,开展科普惠民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强了学会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工作内涵。如参加2017年9月26-28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搭建党建强会服务平台——“科技服务民生系列活动”(上海);积极组织并协办开展2018年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党建工作小组联席会议(2018年6月23-25日,江苏衢州);并多次在党建工作小组联席会议开展交流与汇报。引导了医疗仪器企业、医疗骨干等人员接受红色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真正做到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立足学会,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杨华元教授立足学科发展工作,不断延伸学会的工作内涵,在学会范围内,组织领域专家和教授,积极参与ISO/TC249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如国际标准“红外仿真灸疗仪”历时41个月于2018年9月正式出版(ISO官网专题报道中医药国际标准此前尚未有先例),为中医治疗设备标准进入国际标准行列赢得了荣誉,同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国家标准于2011年颁布出版。
图5中医红外仿灸仪国际标准正式出版
与此同时,在学会范围内,杨华元教授组织领域专家和教授,参与国家智库服务工作;参与起草了与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战略规划》、《“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政策性文件,提升了学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在杨华元教授的带领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以及中医工程学科团队正以追求进步的步伐、怀揣满腔的热忱、迈着稳健扎实的步伐,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继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