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系列宣传
近处是海,远方是洋,深一趟浅一趟,无所谓晃晃荡荡。当海上航标灯的光晕慢慢散开,昭告着每一个赶海人,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能在大海里独居。他们赶着每一个港口进进出出,赶着每一次航程忙忙碌碌,载满了货,开稳了船,就是使命。
——题记
二零一九年三月三日,中国第一位女轮机长王亚夫与世长辞。同时代的中国第一代远洋船长贝汉廷老先生,也深深留在我们的心中。一个深潜水下平稳前行,一个站在浪尖把握航向,一群等在码头的人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在海运学院的档案馆里,泛黄的旧书用规整的小楷记录着优秀航海家们的历史,正是这样一粒粒小小的尘埃揉成一团泥土将大海和陆地连接在一起。漂在海上的人想着留下经验和数据趋吉避凶,住在岸上的人想着研发科技减少人力物力。所谓风后面是风,天空之上是天空,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孤岛成群,即是大陆。
站在风口浪尖的人
记得毛主席有一句诗写道:“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站在风口浪尖的人一定是掌得稳船舵受人敬重的船长。航运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当遇到大风大浪甚至是海难的时候,船长一定是最后走的那个人!
睿智冷静,淡定从容是他们几十年漂泊的写照。从校庆时跑船的老学长回来送我的一本书里认识到,八九十年代远洋船上有个专有名词“八路船长”,指的是复原军人当海员,政治可靠,忠于党和人民,可缺点在于文化水平较低,可毕竟老马伏骥,志在千里。听说的一位孔祥伦老船长便是如此,去国外从来不用配翻译,搜集总结的工作资料堪称瑰宝。到现如今前不久的“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姜龙船长,“大风气兮云飞扬,众船回港我出航”,大名鼎鼎的海巡1号轮船长在狂风巨浪之时力挽狂澜,用极致的追求,专业的判断,带领海事旗舰锚定理想,追逐深蓝,用科技和智慧做好海上平安的守夜人!
低到海平面下的人
“兴我海大,爱我轮机,”每天清晨海事大学的天空之上总会回响起我们轮机人嘹亮的口号。作为一条船上的二把手,轮机长总是在甲板之下的机舱看守着全船的动力供应。刺鼻的柴油味,轰鸣的主辅机和难耐的高温合在一起折磨着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肤,而同时每一个复杂的零件和精密的仪表都需要细心的呵护,考验着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吃苦耐劳和心灵强大。
话说回低到海平面下的人,也有轮机长周周面面的为人处世。《海员》杂志的一期封面刊登了一位老轮机长,有着飓风之下不变色,稳稳当当修主机的淡定,有着多篇论文和多项专利的学术权威,有着谦卑敬人提携后进的人品,但凡经他手检修验收的二十年老船焕然一新。正是爱到深处,低到海平面下的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梦想和使命护航!
守在码头遥望的人
有着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守在码头,守在港口,遥望着每一艘船舶的凯旋和远航。他们有条不紊地管理和运输着成千上万吨的货物,他们日夜思考着怎么使港口更高效率化的运行,他们尽量细心周全地照顾海员的生活待遇。
2017年度的“航海风云人物”张连钢所在的青岛港有着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最快的单位团体,引领着全球港口发展的新潮流。无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来讲,自主创新坚持不懈才能一往无前。张连钢,胡亚安等航海科技工作者正是有着细微的人文关怀加上潜心于研究开发的毅力才能领先行业同行,站在码头守望未来!
站在风口浪尖的人,低到海平面下的人,守在码头遥望的人。一位位航海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成就一个新时代。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海员的一生或漂泊或流浪,回到了港湾才算回到了家,家中有人温暖如春。只愿携手前行成就美好未来,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
作者:曾武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
扫码关注楷模声音小程序,倾听科技工作者科研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