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北京东城区3500余名社区工作者,每天用双脚丈量大街小巷,查看各个点位、收集返京人员信息、入户巡查重点住户、讲解疫情防控要点......他们始终相信点滴的奔忙都是使命,他们用心、用情、用温度守护一方平安。
图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社工在防控点。 刘立军 摄
早上八点,北京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负责人李德青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除夕至今,她总是提前来到社区,完成清扫消毒、查看派单情况、梳理一天的工作事项。在福祥社区,工作人员用制表的方式,将常驻居民、平房院落、外地返京人员等信息,做成可视化表格。通过排查汇总表、人员登记表、来京人数曲线图和楼房战“疫”图,做到“每户有小账、网格有大帐、社区有总账”。“到京人数多,也就是我们社工需要点对点跟踪人数,同时是接触面的高峰期,要加强社区的消杀力度。”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让居民买到放心菜、安全菜,社区联系附近的商超,大家可以根据需求购买蔬菜水果,菜店工作人员统一配送到楼门院口。对于居家隔离的返京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当起了“跑腿侠”,帮助他们购买蔬菜水果,送到家中。社工的辛劳,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居民王大妈送来一箱鸡蛋、辖区企业送来5公斤消毒液、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送来橡胶手套和酒精......“平时居民只是默默支持着我们的工作,在疫情面前,有一种爱叫做守望相助。”李德青不禁感慨。
图为北新桥街道前永康社区社工的“民情日记”。 李滢 摄
“今天12345派件,一位女士来电,希望能增加对一线下户社工的防护措施。她表示,每名社工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更要保护好自己,才能让家人放心。” 在北新桥街道前永康社区,工作人员正在翻阅他们的“民情日记”。疫情防控期间,陪伴社工一同“冲锋陷阵”的这一本本日志,记录了他们如何在居民身边筑牢第一道防线。
前永康社区全体17名社工,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每本日记都有统一的封面,内页则印有社区基本概况、所辖范围、所包区域简图等。社工们还用笔精心勾画出每个院落的平面图,管片内有多少户人家、流动人口数量、下岗失业人数、老年人数量……每一个细节在日记里写得清清楚楚。日记中既有每天的工作事项,也有工作总结,还有社工们的感悟心得;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文字记录、表格统计,也有现成照片,还有社工们的手绘插画。而随着近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逐步推进,大家手中的“民情日记”也不约而同开启了“防疫”模式。“记日记的方式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原始,但同时也是对良好工作模式和经验的传承。”社区负责人朱践明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