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 使命担当 战“疫”有我 系列宣传人物——王馨语,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党委推荐
人物简介:王馨语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在读博士生
人物详细介绍-
“在家坐不住,我必须去。”
“你回来没几天,好不容易休息,(前线)那么危险,你别去。”
“我学医,而且还是党员,我要上前线做志愿者!”
这是大年三十晚上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王馨语的家中,她与母亲的对话。
王馨语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师从中山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陈俊教授,也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一员。农历腊月二十七下午,她从广州回到家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当时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正肆虐湖北武汉并波及全国,作为一名从小立志学医报效祖国的医学生,疫情的进展一直就牵动着王馨语的心。
△右一为王馨语,中间是她的导师陈俊教授
大年三十晚上,王馨语吃完团圆饭后,向父母提出了想要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的想法。一开始,出于安全考虑,王馨语的父母并不同意。最终,王馨语坚定的决心说服了父母。她告诉父母,自己是一名学医的学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和导师一直教育她,作为年轻人要有家国情怀,要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而且王馨语的父亲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也投身到了抗疫前线。现在,疫情一天天的严重,正是国家的危难之际,导师平日里的谆谆教导和父亲此时此刻的言传身教激励着她立即行动起来。
1月26日年初二,王馨语向县卫生局咨询了报名参加志愿者事宜,第二天下午到县卫生局报到并提交个人相关资料,当天晚上便接到了指挥部批准她参与抗疫一线工作的电话,安排她参与秭归县密切接触者观察点的筹备与后勤保障工作。
△右二为王馨语
1月28日正月初四,王馨语正式开始了她的防控肺炎志愿者之路。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也是她最难忘的一个任务,是协助疫情防控指挥部筹备地质大学观察点。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地质大学的观察点时,映入王馨语眼帘的是空荡冷清的房间,除了高低铁架床,其他什么都没有。在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打扫卫生、消毒、铺床,往返县医院、君亭酒店等不同的物资领取仓库和各大超市领取购买医疗、生活物资,再一趟趟的运回观察点。经过一天半紧锣密鼓的筹备,地质大学观察点在1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迎来了第一批留观人员。
△王馨语在整理物资
每天早上8:30,王馨语准时来到隔离点报到,穿上医用工作服,戴好防护口罩。除了每日给地质大学和紫薇山庄两个观察点补充日常生活必需品之外,王馨语还负责统计密切接触者的个人信息。在刚参与工作的第一天,由于表格的设计还不是很成熟,无法很好的对留观人员的体温进行长时间的观测,所以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和王馨语为了改进表格设计加班到很晚。有时为了更新留观者的动态变化信息,她会忙到深夜。
正月初四至今,王馨语已在两个隔离点工作了10多天。疫情发生前,她原本计划在这个寒假多看一些文献,设计实验规划,现在,这些留到了下班后再完成。每天白天奔波在抗疫前线,1996年出生的王馨语觉得“收获很大”。
“疫情面前,大伙儿都在尽一份力”,王馨语说。担心她们搬运物资不便,县里一家出租车公司派来一辆爱心出租车,司机总是抢着搬稍重的物资。县图书馆为留观者送来了200多册图书、杂志。秭归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也都前来看望慰问,给大家鼓劲。
隔离点内,年纪最大的85岁,最小的3岁。怎样在规定范围内尽量满足大家的日常生活需求,安抚大家的情绪,也考验着王馨语与其他志愿者们。2月6日下午,秭归县首批6位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满14天期限,取得“医学观察期健康证明”解除隔离。临走时,6人高高兴兴地拉着王馨语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合影留念,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看着他们得以健健康康、平安无事地回家,王馨语打心底里觉得欣慰,“我们做的这点事情,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中大人,一名共产党员,王馨语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与家乡的人民一起抗击病毒。她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战胜病毒,取得这场战“疫”的伟大胜利,一切都会好起来!
目前王馨语同学的事迹已经被中青报、央广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