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系列宣传
从嫦娥奔月,到阿波罗巡天, “飞起来”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老校长杨凤田院士,也做过这样一个梦。
1964年,他怀着航空报国梦,考入了哈军工。毕业后,如愿以偿,他走进了飞机研究所。可又事与愿违,让他感到失望的是,自己的工作并不涉及飞机的机身,机翼,发动机这些光鲜亮丽的部件,而是和飞机输油管,飞机加油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是的,梦想和现实总是有些差距。输油管,加油技术,听起来怎么就那么无足轻重呢?
但是,谁又知道,就是这看似简单,无足轻重的空中加油技术,在80年代,却是我国航空的短板。当时,空军、海军的飞机统统患上了一个毛病,“短腿病”。航程距离短,不能覆盖所有的海疆、空疆,外国对技术死死封锁,就是为了让你出不来,够不到。
中国的疆域怎能由他人随意袭扰?中央军委下达紧急命令,我们也要搞自己的空中加油技术,要把那些苍蝇蚊子,彻底驱逐出空疆海疆!
可是,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先例,我们能设计出自己的加油机吗?要是凭着蛮劲硬来,那可真算得上在做“三无产品”了。
杨凤田临危受命,成为受油机的型号总设计师。
飞机加油时相距只有15米,两架飞机会不会撞在一起啊? 加油过程会不会因漏油而着火啊? 一道道难题困扰着科研人员。
小杨变成了小牛,在心头涌起了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只要祖国需要,哪怕是南墙,我也要把它撞破。”
钻、钻、钻,一天不行两天,一年不行两年,经过夜以继日的忘我奋战,终于,小杨和他的团队在第三年攻破了道道难关,成功实现飞机空中加油!
国庆阅兵典礼上,我们的空中加油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加油机的威武雄姿。它振奋着民心,振奋着国魂,振奋着每一个中国人。
一起攻关的工人师傅笑着对杨凤田说:“没想到,咱这‘三无产品’,一点也不输英美,这质量是杠杠的。小杨,你可真算得上是中国空中加油人啊!”
一句玩笑,引得全场笑语欢声。可是在这欢声笑语中,再看小杨,已是须发参白,一脸褶皱的老杨了!
是的,小杨老了,退下了他所钟爱的,已经干了40年的科研岗位,成为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长。变化的是他满头的白发,不变的是他笔直的腰杆,爽朗的笑声,十足的干劲。用老杨的话说:“我这个岁数,已是半截入土的人了。但就算我入了土,我也要变成肥料,为国家多培养几个航空专业的栋梁之才。”
担任校长后,老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航空人才。
虽然老杨嘴上说自己老了,可他心里却不服老,他憋着一股劲,要在人生暮年再干出一番事业,告诉他的老战友,老杨的油箱里还有油!
他瞄准了通航发展的大趋势,一心发展通航产业,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轻型飞机——“锐翔”。
七十多岁的老杨,依旧油箱满满。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要继续干下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息,报国不息!
2016年,老杨被评为感动沈阳人物。“感动”,是所有沈阳人,所有老百姓赋予他的最高赞誉。它超过总工程师,校长,院士等一切身份的标签,它是老百姓,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对一位爱国敬业的劳动者最崇高的礼赞。
七十多岁的年纪,老杨依旧油箱满满。“退休”两个字,早已被他从人生的字典里划去。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要继续干下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息,报国不息!
正因为有了像老杨这样在新时代奋斗的航空人,祖国的蓝天才会晴空万里。他们是力保祖国腾飞的油箱,是祖国展翼长空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
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中国!为中国加油!
作者姓名:程立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职业:图书馆馆员
扫码关注楷模声音小程序,倾听科技工作者科研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