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必不可少。如今送礼的选择很多,但在旧时的北京城里,您串门走亲戚,有一种礼物可以说必不可少——点心匣子。
稻香村的点心匣子
电影《老炮儿》里六爷去看望自己儿子的时候,就拎着一盒稻香村的点心,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相较于“点心”,很多老北京人更习惯称之为“饽饽”。
何为“饽饽”
饽饽过去泛指面食,馒头、烙饼,甚至饺子,都可以称作“饽饽”。清代《燕京岁时记·元旦》记载:“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麪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文中的“煮饽饽”说的就是饺子。
煮饽饽
“饽饽”一词的来源,现常见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满语词汇,是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但早在满清入关前,元朝的《全元曲·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一折中就写道:“且住一住儿,等我买几个波波来吃吃咱。”“波”同“饽”音,文中提到的“波波”,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饽饽”,因此也有“饽饽”出于元代的蒙古人之口这一说法。
“永星斋”饽饽铺旧照
“饽饽”除了泛指面食,各类点心也涵盖其中。这就有说道了:在古时有十分残酷的极刑,让犯人在生前受尽折磨,不能轻易死去。家属不忍亲人受刑,会送礼贿赂监斩官,在行刑时先一刀刺心,犯人死后再受酷刑。刺心的这一刀也称为“点心”。于是“点心”一词有了这层不吉利的意思,人们也就更愿意将糕点称为“饽饽”了
老北京的“京八件”
“京八件”点心匣
旧时老北京的饽饽铺常见“大八件”和“小八件”。大八件通常指翻毛月饼、大卷酥、大油糕、蝴蝶卷子、幅儿酥、鸡油饼、状元饼和七星典子,这几样饽饽块大、销量高、有较高的知名度。“小八件”块儿小,每块都如大八件的一半左右,但用料更讲究,做得更精细。一般指果馅饼、小卷酥、小桃酥、鸡油饼、小螺丝酥、咸典子、枣花和坑面子。
聚声斋饽饽铺旧照
如今广为人知的北京特产的“京八件”,就是在“大八件”的基础上研发的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京味饽饽。传统的“大八件”是京味饽饽的代表品种,本是皇室王族在重大节日典礼中要摆上餐桌的点心,也是他们之间互相馈赠的必不可少的礼品。传到民间后,深受百姓喜爱,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京八件都是京城礼尚往来的首选礼品。
稻香村饽饽铺旧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八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走亲访友时,礼品有了更多的选择。直至2007年,北京稻香村重新推出“京八件”,这种老北京特产才重现市场。
饽饽铺里的节日特色
老北京的饽饽铺曾是京城里的一道盛景。饽饽铺记录着老北京的茶食细点,承载着北京传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记录着民族大融合的盛景。
正明斋饽饽铺旧照
元世祖入主北京后,市面上出现了以蒙古饽饽为主的细点。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又传入南方糕点,经营这种糕点的称南果铺;清朝入关后,又带来满洲饽饽,从此北京形成了蒙、满、汉、回四个民族、三种类型的饽饽铺,蒙、满合称鞑子饽饽,汉族的大教饽饽以及回族的清真饽饽。
旧时的饽饽铺
春节供应年糕、蜜供,二月初一推出太阳糕,四月制售鲜花玫瑰饼和鲜花藤萝饼,端午节前后粽子和五毒饼上市,六月卖绿豆糕、豌豆黄、水晶年糕,七月制售茯苓饼,八月初一开始售卖各类月饼,九月和十月卖蜜麻花、蜜耳朵、糖耳朵、麒麟糕……
瑞兴斋饽饽铺旧照
老北京的饽饽铺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旧时的饽饽铺,每逢腊月都会出售蜜供。饽饽铺会于头年二月印制会票,上书“本斋年例,诚起红白月饼蜜供等议会,共上十个月为满,会印不齐,除名不算,货真价实,随时增减,由腊月十五日起,持票取供,认标不认人,概不退钱。”会票左方印有二月至十一月的号码,上会者先付一个月的会费,饽饽铺给会票一张,自二月至十一月按月交钱,付齐十个月,到腊月可凭票取货。此办法两全其美,饽饽铺可增加流转资金,上会者也有储蓄之意,十月会费远低于腊月现购所付之款。
合芳楼饽饽铺旧照
饽饽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知名店铺,如前门外的正明斋、崇文门的东庆福斋、宣武门外的桂兴斋、西庆福斋、东四牌楼的芙蓉斋等,这些饽饽铺均系老北京盛名已久的老字号。有些尚在经营,有些已不存,或许有朝一日能重整旗鼓,面世酬宾。
参考资料来源: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
《旧京饽饽铺》
《老北京的饽饽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