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系列宣传
当我们在和平安逸的环境里生活幸福;当我们享受着美食带给我们的喜悦;当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心旷神怡;当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生活富足安康,无忧无虑……承载着今天美好生活的,是一双双隐形的手,他们托起着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当下,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回想过去我们经受的苦难,更能令我们体会到祖国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侵略者横行,民生羸弱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用他们的思想和鲜血为我们打下了今天这个太平盛世。在这个过程中,黄花岗起义,唤起着我们民族意识的崛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我们向侵略势力宣战的决心。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坎坷,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更是我们迈向伟大征程的重要一步。
当今中国,国力提升。任人宰割、民不聊生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因为在国际的大环境中,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一旦国家实力软弱,必然会丧失国家的自主权,成为列强们博弈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国计民生更是无从谈起。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他们想把新中国扼杀在萌芽里。但是,他们错误的估计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新中国是强大的!习总书记说过“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人民的信仰支撑了中华民族走过5000多年发展历程的,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定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也是脆弱的!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人民生活饥寒交迫,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黑暗剥削。但新中国也是坚强的!二战后的中国被卷入两极格局的冷战洪流,超级大国采用各种手断,制裁着、压制着新崛起的中国。究其根本是因为新中国的科技十分弱小,完全依赖前苏联的模式,基本没有自己的科技力量。这让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核武器的威慑力和支持,中国必须要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这又谈何容易!超级大国垄断着核武器的技术和人才,许多科技人才在外国巨大的利润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大背景下,我由衷佩服那些海归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等,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为我们的国防科技建设,贡献着他们的力量。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在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1936年9月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年纪轻轻便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许多现在的年轻人望其项背,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下,从未忘记过祖国,时刻想着重返祖国,他在美国的20年间,美国人为了能留住他,每年给他9000美元的年薪和许多的荣誉,但他却从来没有存过1美元的保险金,也没有置办任何产业,随时准备撤离,此生惟愿长报国。
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钱学森回国的愿望空前迫切,他先后辞去了两个顾问的职务,默默地做着回国前的准备。此时,美国当局千方百计的阻挠他的归国之路,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无理由的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从此,钱学森受尽了美国政府的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他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才证明了他是无辜的。漫长的归国路,并没有蹉跎他奋斗的热情。通过他和他的团队不断的研究突破,让我们中国有了原子弹,氢弹和卫星,我们告别了超级大国对我们的核讹诈,也为我们的国防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的光荣和骄傲,是伟大的科学家们用漫长的青春和艰苦的奋斗换来的,而他们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精神,并鼓舞激励着无数后代人砥砺前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人民不断的前行着。今天的我们丰衣足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但是经常听老一辈的人讲,那时候他们经常忍饥挨饿,吃不饱饭,甚至在饥荒的年景,挖野菜、吃榆树钱、卖儿卖女以求活命,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那是我从来不曾经历的时代,触目惊心却又真实存在。小的时候跟母亲到还未播种的田地里挖野菜,这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是一项非常好玩的游戏,母亲教我认识各种野菜,猫耳朵、荠荠菜、婆婆丁等等,刚开始我挖的兴致勃勃的,有时候也会挖到一些不知名的杂草,母亲在做菜的时候会把它们挑出来,笑着对我说:“你又给我配药了”。挖到后来,我就拿着小铲子满山遍野的追蜻蜓玩儿了。野菜不好吃,涩涩的,柴柴的,青草的气息很重,我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印象中母亲埋头吃了很久,后来母亲告诉我,他们那个年代经常以野菜为主食拌着玉米面吃。我对玉米面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爷爷家有一条很凶的大狼狗,一直吃的都是玉米面,问过母亲,母亲却只是轻轻的摇头,说:“那时候吃的玉米面并没有大黄(爷爷家的狼狗)吃的那么精细。”,心突然狠狠的疼了一下,后来每次挖野菜的时候都无比的认真。现在想起当时的事情,母亲大概是在忆苦思甜吧。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大饥荒的年代,解决了数亿人民吃饭问题的人,他叫袁隆平,在20世纪中期,中国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袁隆平先生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的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实验。1964年他最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要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育株”,攻克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选育难关;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率先育成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和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二号,攻克了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成功解决杂交早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技术难关。人民能否吃饱饭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历史上很多的动乱,根本原因都是人们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只能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最终会导致一个政权的倾覆,正如唐太宗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在电视中看到了对“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采访。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科研工作者神秘的外衣,不认识他的人,或许会认为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经历无数次实验,才有了今天杂交水稻的成功。他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造福了全世界,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在采访中,老人家回顾过去,情绪有些激动。在谈到过去的大饥荒时代,老人家意味深长的说:“今后不会再有了”。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仍然在不断的探索,年近九旬的老人家,依旧深入田间地头,把自己大把的精力,用在对水稻的研究上,这种坚持不懈、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让我佩服不已,现在社会中的很多年轻人都缺乏这种精神,也包括我自己,小时候我经常不明所以的喊着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口号,但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却总是畏畏缩缩、徘徊不前、思虑再三,母亲常说“最困难的事情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解决困难的勇气”,当困难降临眼前的时候,愿我也能像袁老一样坚定信念、披荆斩棘、破除困难,最终达成目标。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幸福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我们不能只做乘凉者,我们更要做栽树人。正是因为有了奋斗的人们,国家和民族才有了希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就像是整个社会的小细胞,小细胞健康,才能保证国家这个大机体的正常运行,大到为祖国核研究贡献力量的科学家们,小到在烈日炎炎下辛勤播种的农民伯伯;大到国家的领导人,小到社会最基层的扶贫书记;大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小到刚出生的幼儿,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像一双双无形的手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绘出更美好的明天,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我只想说,向奋斗的他们,致敬!
作者:徐明
出生年月:1990年1月
单位:铁岭市图书馆
专业:历史学
职称:助理馆员
关注楷模声音小程序,倾听科技工作者科研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