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决定经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后的条例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自2012年条例施行以来,北京市首次对该条例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条例首次明确,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并对个人违法投放垃圾的行为,实行教育和处罚相结合。违规投放的个人“屡教不改”,最高可处200元罚款。此外,要求餐馆、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并对“混装混运”现象加大了处罚力度。
京版垃圾分类终于要来了,当前北京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如何?有哪些试点?不可回收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一个自主垃圾分类23年的社区
11月26日,记者走进大乘巷教师宿舍,仅有两栋楼房的小区里却随处可见蓝、绿、灰三个一组的铁皮垃圾桶,数下来竟有13组之多,垃圾桶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居民在家中分门别类将垃圾分装好,再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小区随处可见的垃圾桶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带着“袖章”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赵文山说,最初小区的垃圾堆放在楼前,环境很差。1996年,大乘巷教师宿舍院成为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此后多年,小区居民一直没有间断“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指导员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每天居民的厨余垃圾量非常大,怎么知道谁家做得好,谁家没有分对?原来秘密就在厨余垃圾袋上。“领取的厨余垃圾袋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只要一扫码就知道这些厨余垃圾都是谁家扔的,分类正确会在积分卡上积分,这些积分还能够换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大大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居民李阿姨介绍。
居民展示垃圾袋上的二维码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如何管理游人垃圾分类
记者随后来到南锣鼓巷,作为北京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又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呢?
南锣鼓巷口的垃圾分类宣传站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南锣鼓巷在主街南口和北口设立两个宣传站,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意义,鼓励游客参与南锣垃圾分类体验,给予参与者一定的奖励。在南锣主街设立8个集中投放点,由商户志愿者轮流值守,指导游客科学投放垃圾。商会成立垃圾分类督导队,负责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检查。
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对商户全面动员和布置垃圾分类工作,特别要求垃圾分类知晓率百分百、参与率百分百、减量化百分百、厨余垃圾环比减量10%以上,餐饮企业对顾客告知率百分百。
商户介绍垃圾分类经验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下一步,南锣商会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使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努力使厨余垃圾降低20%以上。
垃圾分类要从年轻人抓起
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记者体验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课程,“垃圾分类不难,学会垃圾分类投放对年轻人来说并不难;垃圾分类难,要让身边每个人都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是一个长久课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未来会为垃圾分类工作出一份力。
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课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学生传看由废弃塑料瓶制成的手提袋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北京市八一学校位于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在2017年引进了”自动加料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用于对厨余垃圾、校园落叶进行分类处理,目前一天大约能够处理20大袋的落叶,生成原有五分之一体积的有机肥料,用于校园绿化;2018年初,与专业公司签署协议对学校食堂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处理;2018年上半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校园垃圾分类桶的基础上,由师生参与设计并制作了”纸张”、” 瓶罐” 和”利乐包装”三类垃圾分类桶,共计12组,布置于校园各个角落。
自动加料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落叶经加工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垃圾焚烧发电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那么其他垃圾都去了哪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此行最后来到了位于门头沟潭柘寺镇的北京市鲁家山循环经济基地。
鲁家山循环经济基地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这里是北京市26家环境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创建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基地内规划建设12个产业项目,以鲁家山垃圾发电项目为核心,集约利用土地空间和配套设施资源,统筹建设7类城市固废处理设施,集“城市服务、产业集聚、技术示范、科教宣传、示范辐射”等五种功能于一体。
垃圾池运料口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据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四台垃圾焚烧炉一天可处理3000吨垃圾,发电量可满足20万户北京家庭日常用电需求,但这里的垃圾处理量仅仅是北京市日产垃圾的八分之一。
工作人员操作抓斗给焚烧炉投放垃圾 千龙网记者 崔洁摄
垃圾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提到,今年年底前,全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2020年底达到90%。北京垃圾分类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