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今天(11月5日)发布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显示,2018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60.13,比上年提高6.14个点。
其中,共享发展指数最高且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创新发展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呈稳步提升趋势,三个分指数分别为248.27、158.27和146.84,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上升的主要力量;协调发展指数和开放发展指数分别为122.08和125.17。2014年以来,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出现较大幅度提高,2018年比2013年年均提高8.49个点,快于2010-2013年期间年均提高水平2.59个点,反映出在协同发展战略带动下,京津冀区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政策带动、创新驱动、投资拉动等各方面力量为区域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为监测京津冀区域发展变化,服务国家战略,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联合开展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课题研究,构建了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区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每年测算区域发展指数对区域发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2018年起向社会发布。
从此次发布的数据看,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指数持续平稳上升,2018年为158.27,比上年提高4.71个点。与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8.25个点,快于2010-2013年期间年均提高水平2.57个点。良好的“双创”氛围和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政策利好激发了区域创新活力和热情,对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在创新投入方面,2018年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6%,比2013年提高0.37个百分点,京津冀三地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之比由2013年的5.86:2.93:1(河北为1,下同)变为2018年的4.45:1.89:1,差距明显缩小。在创新产出方面,区域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3年的9.63件增加至2018年的26.44件,增长1.7倍。其中北京由40.4件增加至111.9件,增长1.8倍;天津由9.0件增加至20.6件,增长1.3倍;河北由1.0件增加至3.3件,增速达2.3倍。在创新效率方面,与2013年相比,区域每亿元研发投入经费的专利授权量增速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