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气候认证发布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应用室主任赵帆,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王秀荣,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杨志捷,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市委副书记、秘书长、政法委书记李中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子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格日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五原县委书记郭占江,市政协副主席王志云等领导出席发布会。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全球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土地肥沃,气候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显著,为农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形成了独具河套特色的小麦、葵花、蜜瓜、番茄等名优产品。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发展思路,打造“天赋河套”品牌。
气象条件与农作物优质高产密切相关。从2018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针对河套地区优质农作物成因开展气候论证工作,运用概念模型和30年气候资料,从巴彦淖尔河套地区气候条件、灾害防御以及相关自然资源,并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对河套地区种植条件进行了全面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从多角度、多维度认证:河套地区具备非常优质的作物种植气候条件。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郭占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市委政府以“天赋河套”品牌为引擎,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两大重点,3年实现三分之一优质耕地亩均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 万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 向高质量发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国字号气候认证发布,为我们在更高层面宣传“天赋河套”、在更高层面背书“天 赋河套”、在更大舞台展示“天赋河套”,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应用室主任赵帆表示,通过气象部门专业的评估,深入挖掘本地气候价值,从而增强“天赋河套”品牌市场竞争力,让气象科学为巴彦淖尔河套地区的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助力。她说,“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气候认证工作意义重大。一是发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支撑作用,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实施。二是气象服务主动融入,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她希望有更多地方认识到气候资源评估工作的价值,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携手为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王秀荣在发布会现场做了《“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气候资源评估报告》。据她介绍,从光照、热量、水分、土质等多个维度资源来看,巴彦淖尔河套地区地区资源丰富度、稳定度、适宜度、配合度均表现上乘。河套平原特定的气候资源,为作物种植提供着丰富的滋养。特别是光照资源在全国属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也居全国首列;气温适宜度高,春小麦、玉米和向日葵等主要作物的关键生育期气温适宜保证率均达到80%以上,非常适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且雨热同季,有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促进作物生长;优越的灌溉系统和充足的黄河水源,有效补充了农业用水。光、热、水、土资源配置优势突出,为形成黄金种植带奠定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另外,河套地区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较全国属于偏少地区;河套地区长期农耕实践形成了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种植管理制度和措施,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综合评价打分,可以看出,河套地区具备非常优质的作物种植气候条件,为适宜高品质农产品种植地带。
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气象资源,是气象部门助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作为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近年来围绕保障国家重大战略,致力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的提升,拓展气象服务新业态,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促进气象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开展了中国天然氧吧生态气象产品、国家气象公园旅游气象产品、特色气候农产品等气象资源评估认证工作。“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气候认证工作也是其中一项重要探索和实践。
附:《“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气候资源评估报告》主要结论
巴彦淖尔河套平原地处黄金种植带,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40-41度附近,相比于低纬度地区,此纬度带附近由于阴雨日数相对较少,日照时数长,光照资源具有优势,同时由于辐照强烈,气候相对较为干燥,气温日较差较高,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积累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相比于高纬度地区,该纬度附近热量条件具有优势,能够较好支撑作物生产。
光照资源丰沛,位列全国前茅。年总日照时数达3200小时,是我国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云量为全国云量最少地区之一,空气洁净度高,能见度好,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光照资源。总体来看该地区光照资源好,能够满足春小麦、玉米和向日葵各主要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光照条件,资源稳定性较好,非常有利于作物的高产和稳产。
热量条件能够较好地支撑当地作物种植;昼夜温差在全国居前。作物生长季积温水平高, ≧0 ℃、≧5 ℃和≧10 ℃ 的积温达3000-4000℃,对照小麦、玉米、向日葵等作物不同生育期所需的积温指标,积温水平基本均可满足各阶段作物生长发育要求。昼夜温差平均达12-15℃,与全国各地气温日较差相比,一年四季均稳定属于较高水平,利于作物糖分等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助于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气温适宜度较高,春小麦、玉米和向日葵主要作物各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均在适宜范围内,非常适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热量条件有不断上升趋势,能够进一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
水分资源方面,河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区,作物生长季降水相对较少、蒸发大,但胜在主要种植作物的生长发育期与降水期大部分重合,而且降水集中时间与热量条件较好时段也基本重叠,有利于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同时,优越的灌溉系统和充足的黄河水源,有效补充了农业用水,完全能满足作物生长水分需求。
资源配合度好。光、热、水、土资源配置优势突出,为形成黄金种植带奠定了适宜的自然条件。种植实践与气候资源适应性好。河套地区长期农耕实践形成了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种植管理制度和措施,如独特的“种在冰上、收在火里”、收获后秋灌等种植措施,为优异的农产品品质奠定了基础;采用套种制适应当地“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河套地区属于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少发地区。相比全国,研究区暴雨日数、高温日数均很少,暴雨年平均发生频率为0.1%,高温2.2%,且优越的灌溉条件可缓解高温干旱、自然降水不多等引的缺水问题。雷暴、冰雹均偏少,大风日数在同纬度地区也属于偏少地带,雷暴、冰雹、大风年发生频率分别为5.0%、0.2%和3.1%,且人工防雹作业技术成熟,可有效减轻灾害损失。霜冻日数为较为偏少地区;随年代变迁,初霜冻推后,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增加。霜冻灾害发生概率低,特别是霜冻中短期预测准确率高,可提前防御。冬季气温低,低于越冬虫卵存活阈值-25℃的平均天数有5天以上,越冬虫卵不易越冬;加之当地降水少、空气湿度小、春秋气温变幅大、气温日较差大、日照时长、光照强等,病虫害危害轻或甚至不会发生。
综合评价——河套地区具备非常优质的作物种植条件。项目运用种植条件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套地区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打分,结合层次分析法给出各项指标的评价权重系数,综合计算得出河套地区种植条件评分为95分。这个分值相较于我国大部农业种植区,属于很高水平。通过对巴彦淖尔河套地区全面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可以看出,河套地区具备非常优质的作物种植气候条件,为适宜高品质农产品种植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