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北京市社科院市情调研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市情研究论丛(第3辑)新闻发布会暨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2019年学术年会举行。其中《世界级城市群与首都高质量发展》中提出,雾霾污染对健康风险存在显著的时间滞后效应:上一年的平均雾霾浓度和最大雾霾浓度每提高1%,人均就诊次数将增加0.4和0.51次左右。
《世界级城市群与首都高质量发展》参与作者,北京社科院市情调研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何仁伟博士在《雾霾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对京津冀雾霾治理的政策启示》中指出,京津冀是我国雾霾污染的高值区,研究雾霾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对首都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大气PM2.5污染具有较强的空间扩散效应和空间关联效应,研究京津冀PM2.5污染必须放在全国的视野下进行。采用ArcGIS技术解析卫星栅格数据,获2002-2015年中国31个省级的PM2.5平均浓度值和最大浓度值,从经济学角度考察雾霾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时空滞后效应。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人均就诊次数,还是采用人均卫生费用衡量健康风险指标,雾霾污染对健康风险均存在显著的时间滞后效应,即存在潜伏期:上一年的平均雾霾浓度和最大雾霾浓度每提高1%,人均就诊次数将增加0.4和0.51次左右,人均卫生费用支出将增加0.08%和0.1%。雾霾对身体造成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而这个时间周期并不为大家所重视。
此外,考虑到雾霾污染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邻近地区雾霾污染对健康风险影响大于本地雾霾污染的影响,为雾霾的跨界污染提供了佐证。因此治理雾霾污染时,需要综合考虑联防联控政策,要治理首都的PM2.5污染,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需要京津冀区域甚至全国联防联控的措施来解决。
对于雾霾的治理,《雾霾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对京津冀雾霾治理的政策启示》提出,首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雾霾污染治理的根本。从全国宏观视野出发,制定产业负面清单,对地区行业实施严格的环保准入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对京津冀地区而言,应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贯彻“两山”理论,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其次,建立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是雾霾治理的抓手。我国的雾霾污染呈现空间集聚的高排放“俱乐部”特征,京津冀地区是雾霾污染较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需要三地政府协同治理,建立一种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在区域内实施相同严格的环境污染规制政策,对污染性的行业和企业采用强制整改措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