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宣传人物——陈君琛,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党委推荐
人物简介:陈君琛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人物详细介绍-
30多年来,陈君琛研究员带领他的研发团队怀着“科技服务基层”的朴素情怀,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交朋友、与农业企业打交道,长期坚持在食药用菌等农产品保鲜、功能营养产品开发与加工技术及相关研究、推广第一线做默默奉献。他的科研课题来自农村、基层的需求,研发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助力企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2002年进入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7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国家农产品加工体系蔬菜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西食用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发明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品学会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分会常务理事、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1.以需求定课题 为科研接地气
这些年来,陈君琛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基层调研,把握农业发展脉搏,了解企业、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不仅提升基层的产业发展水平,自身的科研领域也得到拓展。由于研究紧扣需求、契合实际,不仅给基层农民指引致富的新路子,科研创新也捷报频传。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开发出50多个营养健康新产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多项,获得授权50多项、开发的产品注册了“菇的酥”商标。科技下乡达620人次,技术指导1780多人次,技术培训2360人次,深受农户和企业欢迎, 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等媒体多次报道过他们的服务基层行动,且被福建省科技厅录制作为中央组织部全国中共党员干部远程培训教材。他也被福建省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功立业”先进个人。
2.责任激发奉献 团队共创成果
心系基层、无私奉献是陈君琛的真实写照。为拓宽研究领域,尽快帮助基层单位解决难题,他常年在田间地头奔波,夜以继日在实验室探索。他儿子上幼儿园时,由于天天加班搞科研,经常是“全班的孩子都被家长走了,他儿子送到年级;全年级的孩子走光了,送到幼儿园门卫室;最后儿子跟保安玩得最熟。”在儿子求学阶段,自己也对他疏于关照。“回想这么多年来的经历,至今仍觉得亏欠他很多。”
“为农民排忧解难、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是陈君琛团队科研创新、服务基层的宗旨,也是激发自己工作潜能的精神动力。长期的农业科研工作使他特别能体会基层企业、农民生产发展的艰辛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对他们的重要意义。在对科研新问题的探索中,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研究的多项食用菌加工技术,实现了农产品“吃干榨尽”及高值化全价利用,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空白,为食用菌加工产业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创新中硕果累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5项,福建省紫金科技创新奖1项,神农福建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10多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研究论文在美国《Advanc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Technology》、英国《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国农业科学》、《菌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核农学报》、《食品科学》、《食用菌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30多篇。
3.以合作促转化,基层施展作为
科研为用是陈君琛一贯秉承的原则,数十年艰苦的积累,他们拥有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把科研成果转化与服务基层工作有效地结合,陈君琛一直在探索、实践着。他说:“研究成果如果只放在抽屉里何,就一文不值,只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他们认真物色科技意识强的农户、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技术帮扶、技术改造过程中尽量不增加企业负担是陈君琛服务基层工作中的一条原则,为确保转化顺利成功,他们全程跟踪指导,手把手传授技术,及时解决新问题,在合作过程中,他们发挥专业和信息优势,与企业、农户联合申报国家、省的专项资助经费,争取支持。近几年,他与20多家龙头企业合作研发营养健康食品,不仅促进了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也有力支撑了团队的科研创新;服务、合作的企业新增效益10多亿元。许多企业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帮助,研究课题越来越广,转化节奏越来越快。近年来,对外转让技术成果7项,合同总金额达300多万元。
陈君琛带领他的团队就是这样围绕基层需求搞科研,以成果促发展,科研和服务互相促进,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专家、企业和农民共赢。并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这种做法好,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专家、企业和基层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