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宣传人物——王利刚,中国心理学会党委推荐
人物简介:王利刚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详细介绍-
勇敢执着,勤奋进取
从2008年开始,王利刚跟随自己的导师高文斌开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研究,自此,他研究的实验室就是广阔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他与团队一起要去探索亲子分离,尤其是早年的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青年农民进程务工,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面临的发展境况和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牵动着这个团队的心。王利刚同志与团队在2008年至2017年期间,深入安徽、四川、贵州、福建等留守儿童聚集区域开展调研,最终全国近一半的省市地区进入他们的研究范围,研究问题涉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网络成瘾状况、危险行为、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
十年磨剑 再铸锋芒
2017年,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王利刚与团队一做就是十年。在此过程中,研究团队获得了中科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教育学会等多项课题支持,发表国内外相关论文50余篇。
2017年,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受中科院扶贫办公室委托,王利刚与团队开始了新的征程。
2017年5月至11月,王利刚先后两次带队从北京到内蒙古库伦旗针对贫困群众开展贫困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非贫困户,那些身陷贫困的农民表现出更高的延迟折扣,即他们更渴望马上得到,他们更倾向把得到的意外之财用于解决消费问题,而非投资或扩大生产;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也更少,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更加模糊。
2018年4月王利刚又一次带队考察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会不会也存在类似延迟折扣问题。 他们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在马上得到一块棉花糖和5分钟后得到2块棉花糖做出选择,大部分小朋友都理智地表示想要2块,然而5分钟的等待对他们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这是心理学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孩子们在等待中的表现早已重所周知,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但是统计结果发现:相较于富裕地区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孩子中途放弃的概率更高,他们中途等待时更缺少克制自己的策略。这个发现揭示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根据调研结果,王利刚同志带队在库伦旗落地实施心理学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11月与库伦旗妇女联合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在库伦旗地区实施。2017年12月王利刚为库伦旗1000多名幼儿家长做儿童自控力培养讲座,让孩子避开贫困思维的桎梏。2018年4月王利刚带队到库伦旗蒙族幼儿园和先进苏木幼儿园培训示范儿童身心发展评价方法。2018年9月上旬心理所在库伦旗5所幼儿园建立试点园,与此同时,心理所联合凤凰网社会设计周、中国妇女基金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儿研中心科学早教专员委员会、积木宝贝科学早教集团向库伦旗教体局捐献 “勇敢的娃娃”发声海报、1000多套儿童教育绘本和儿童道路安全小黄帽、5套儿童身心发展评价软件和1台儿童身心发展测评仪器,总计30余万元。
2018年9月下旬王利刚在库伦旗第三中学面向教师开展了一期心理技术在教育的应用讲座,4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团体辅导示范课。希望这些努力能为开启孩子们的睿智人生,能为库伦旗教育事业注入新思维,能为库伦旗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做些许示范。
2018年12月,王利刚带队到内蒙古库伦旗调研,辅助库伦旗政府优化设计8家爱心超市的运营方案,并将详细的调研报告递交给库伦旗政府,对爱心超市的下一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5月和6月,在人保部高级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王利刚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带队完成了面向库伦旗扶贫干部的扶贫工作方法及沟通技巧培训,参加培训的干部总计503人,培训总时长为5天。
两年的努力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及地方政府认可,王利刚被库伦旗妇儿工委聘为“库伦旗家庭教育工作顾问”,荣获中国科学院“一所一人一事”先进事迹2018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王利刚说,他就是成长于农村的贫困家庭,他深知教育对自己改变命运所发挥的作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尤其是扶贫扶智扶志的大扶贫框架,极大鼓舞了他及其团队。他本人作为一名党员,一位心理学科研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要用自己的学科专长为农村的未成人心理成长保驾护航,为国家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