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宣传人物——徐奎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党委推荐
人物简介:徐奎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详细介绍-
徐奎栋,男,1969年12月生,199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曾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09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青岛拔尖人才等。
“走向深海大洋”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海山是深海大洋中的显著景观和生态系统,在航行安全、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远洋渔业及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显著意义。海山已成为国际逐鹿深海生物资源及脆弱生态系统保护的热点,联合国现主导的国家管辖海域外生物多样性 (BBNJ) 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谈判,将海山及冷水珊瑚等作为深海脆弱生态系统纳入议题中。谈判将形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三个具有法律约束的条款,将对世界海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支撑相关谈判并确定立场。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研究,满足公海保护和开发迫切需要的相关数据,维护国家深海大洋权益,提升话语权。
开展海山的生物多样性探测研究,对徐奎栋及其团队来说是一项从无到有、充满挑战的工作,之前在近海研究中的学识和经验到了深海几乎不能适用。徐奎栋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平台和团队能力建设,建立起完整的深海海山探测与研究体系,不畏艰险,勇赴一线,走上了深海探索的新征程。
自2014年以来,他带领多学科研究团队在西太平洋海上作业近200天,组织了5个航次的西太平洋海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探测,以掌握海山的本底资料,对海山备受关注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系统取样与研究,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了重要样品和数据资源。开展的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得了重要国际影响。2014年底,那是徐奎栋参加的首次西太平洋海山系统探测,海况经常突变,他克服晕船的痛苦,每次都亲自上阵。在海上的一次作业中,他带队连续奋战了36个小时,完成任务时人几乎累趴了。提起每一个深海科考带回的“特产”,徐奎栋都充满感情,如数家珍,那是他们用生命和工作的激情换来的。相关事迹被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在2017年9月9日《新闻联播》中以头条播出(喜迎十九大:科技新跨越 硕果迎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