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的凌晨两点,北京东四环大柳树市场人流如织,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北京“鬼市”。“鬼市”是民间说法,曾经的“鬼市”“不问货物来历,不问摊主身份”,运气好的、懂行的总能在这儿淘到宝贝。现在,“鬼市”变成了热闹的夜市,有不少摊主卖玩具手办、二手奢侈品、宠物等。
“鬼市”的灯比原先亮得早了。周边烧烤店的白炽灯,投影在地上的彩色Logo,行人手里电筒的光,摊位上台灯LED的光,晚上七八点就亮了。
现在的“鬼市”早已远离了曾经的都市传说,成为市民和游客消遣的地方。旧货、手办、玉器、宠物,卖啥的都有,甚至还有纳米贴膜的摊位。
近几年,来这儿探奇的、打卡的年轻人多了起来,“鬼市”成了旅游攻略上北京的“必游景点”。
“鬼市”有几个摊专卖动漫海贼王和火影忍者的角色手办,“这儿人流量大,一天销量很不错”。
看中“鬼市”客流量的还有古玩店的店主,他们不少人是从潘家园旧货市场过来的,白天看店,晚上挑点小东西带到“鬼市”摆摆。
端着稳定器,上面架着手机,丁先生拍着摊位上的各种物件。他身边的朋友打着手机手电给他照明,他嫌不够亮,就把手机抢过来自己打照明,放他的同伴去其他摊位玩。
“直播”成了“鬼市”游客们口中的新风景线。
随着“鬼市”的名气逐渐响亮,带着直播、拍摄设备来“鬼市”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媒体从业者,也有记录生活的年轻vlogger,“鬼市”的新面貌被他们传播开来。
丁先生是媒体从业者,他说自己并非主播,拿手机就是拍着玩儿。他平时喜欢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去玩去拍,留着自己看。
他很喜欢摊上一些旧东西,比如BP机。小时候经常看父母用,在鬼市上看到这些,心里就会涌出些许亲切和怀念。不过他不打算买,“买回去也用不了,不划算”。
除了拍视频的游客,偶尔出现的外国面孔尤其打眼。乔(Joe)和罗利(Rory)抱着个白色的头部雕像,行走于人群中。他们来自英国,乔已经在北京待了三年,现在可以半中文半英文的和大部分人交流了。
这个白色的雕像是他们挑的礼物,送给即将搬新家的朋友。他们从网上知道了“鬼市”的存在,这是第一次过来。大概是听闻“鬼市”“水深”,他们试着学别人砍价,老板最后便宜了20块。
不过对他们来说,这趟到“鬼市”,依旧是满意的购物之行,他们“很喜欢雕像的线条轮廓”。
文/本报记者 朱健勇 王浩雄
见习记者 魏晓涵
实习生 钱家鑫 廖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