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在黑龙江,在海伦,提到李艳华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提到“金豆娘娘”,几乎是家喻户晓。?2017年,黑龙江省把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规划增加优质食用大豆种植面积。曾有同行评价她:“李老师培育出的品种,适应能力强、加工品质好,在积温较低的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独占鳌头!”
作为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一生致力于大豆育种研究,先后育有10个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并成功转化1860万元。在东北地区第三、第四积温带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增产大豆20亿斤,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40亿。
30年来,她把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这片寒地黑土,节假日期间也常常在田间、作业室和办公室里忙碌。为了取得加快育种进程,她常年奔波在黑龙江和海南两个大的试验区,连续五个春节在海南的实验地里渡过。她经常起早趟着露水在地里授粉,中午顶着烈日在地里调查,傍晚忍着蚊虫叮咬还在地里去虫。有人评价李艳华是将论文写在大地,将课堂办在田间。她不但是农民的科技“好帮手”,科技扶贫的“践行者”,更是中科院东北所的骨干力量。
可对李艳华来说,她更看重的是老百姓的评价。在黑龙江,各色大豆品种不胜枚举。但农民们都知道,“东生”系列的大豆卖得更好、价钱更高。几年来,她通过农民夜校、科普之冬、田间短训等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保证每户贫困户接受技术培训6次以上,累计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种子21060公斤。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9年,李艳华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她还荣获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2018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被评为2018年度“感动龙江”人物。?她的论文《东生号大豆品种选育及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推广》获得黑龙江省201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50年黑龙江省大豆遗传改良农艺性状变化研究》获得2010年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根系-冠层建成与产量形成研究》获得2010年黑龙江省自然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