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国庆70周年阅兵训练场上,有一群人身居幕后、默默奉献,经受一次特殊考验;10月1日那天,全体受阅官兵光荣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时候,他们也将完成一场特殊的受阅。他们,就是阅兵联勤保障兵站的全体官兵。
“这是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后,首次担负国庆阅兵保障任务。”兵站负责人介绍说,联勤保障兵站是完成此次国庆阅兵联勤保障的主体力量,担负着阅兵专项经费支付核销、被装发放洗修、桶装水加工、主副食品订购配送等任务。
吃得健康、吃得营养
吃出战斗力
新时代的联勤保障,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已经成为优质保障的应有之义。
扇贝、小龙虾、梭子蟹……为了让官兵吃到新鲜可口、种类丰富的饭菜,兵站依托北京市商委引入29家企业800种主副食品,通过“淘宝式”在线下单与“体验式”现场订购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官兵购物的方便程度和体验感受。
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阅兵集训点的所有食品要经过一道道安全检测,对问题食品做到“零容忍”。食品检验合格后,才被配送到各伙食单位。
本次阅兵保障,首次引进国内先进桶装水生产线,经过多级过滤、消毒杀菌、全程监控,确保安全托底、足量供应。水站生产的纯净水直接送到训练场、宿舍楼,方便官兵直接饮用。
穿得合身、穿得干净
穿出精气神
凌晨3点,兵站鞋靴维修组的好些同志累得直不起腰。过去的5个小时里,他们应某方队要求,为方队所有作战靴加钉铁质鞋掌。一双双作战靴经过除尘、打磨、粘胶、上钉、剪边、再打磨,就成了掷地有声的“钢靴”。第二天一早,当某方队官兵看到整齐摆放的“钢靴”时,激动地说:“你们的保障真给力。”
与他们一样忙碌的,还有洗涤车间的操作人员。“方队进入合练阶段后,被装洗涤达到高峰,不管是预约上门取件还是方队零星送洗,我们都能做到洗涤、烘干、熨烫一条龙服务,保证脏衣服不过夜。”被装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
住得方便、住得舒适
睡个安稳觉
不同于以往阅兵住在板房甚至帐篷,今年的阅兵集训点启用全新的基础设施,让受阅官兵工作、生活品质上了台阶。
在联勤保障综合服务中心,邮局、银行、超市、理发室等一应俱全,这些都是为了保障受阅官兵专门引进的。在不能使用手机的日子里,一个个小小的邮局、一封封暖心的家书、一只只厚重的包裹,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家的距离。
这里的银行不仅提供了全面的个人金融和对公账户结算服务,还配备了AI机器人、野战银行车,在每个食堂设立ATM机,方便了官兵办理各类业务。
通过招标引进的大型连锁超市,提供58类1398种商品,平均价格仅为周边同类超市价格的七五折,深受官兵欢迎。
铁公联运、快速投送
通达阅兵场
受阅的人员和装备来自全国各地,万人千车的大机动、从阅兵集训点到天安门地区的转运……样样都考验着兵站运输投送、组织协调的能力。为此,兵站亮出3张“王牌”——
铁路运输队,按照“分解细化保障任务、编实配强保障力量、探索创新保障模式、配套完善应急预案”的总体思路展开。
公路运输队,承接人员和轻便物资的转送,在一次方队转运中,创下了8分钟完成平时20分钟才能完成的任务的纪录。
油料保障队,建立“方队—方队指挥部—联勤保障兵站”三级保障关系,源源不断为车辆装备输送“战争血液”,提供能源。
联勤保障兵站,让兵行千里、“兵”至如归成为现实。聚力打造的“一站式”基地化服务保障,最大程度方便了受阅官兵训练生活。文并图/新华社
故事
阅兵村:装备场的繁忙一夜
夜深人静,经过一天训练的受阅官兵,进入了梦乡。可是,在装备场,却是一派繁忙景象。
在火箭军某导弹方队装备管理站,结束训练后的导弹战车还散着余热,旁边的一排集装箱式板房灯火通明。
34岁的站长吕玉一边指挥保障人员推进各项工作,一边梳理导弹发射车性能等方面的数据。
“我们对导弹车进行维护、保养、整治,让它们始终保持‘健康体魄’。”吕玉说,不管是现在的阅兵训练,还是组织实战化发射,只要导弹战车一“归巢”,他们就要对战车进行全系统“把脉问诊”。
上士张明强是管理站的一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导弹战车各种信息的收集、录入等工作。
导弹战车技术含量高,各种系统比较复杂,要想当个合格的保障人员,没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是做不到的。为了适应岗位需要,入伍时只有高中学历的张明强,通过自考取得了大专学历。
灯光下,管理站的保养间、器材间、附油间等功能室一字排开,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在技术检查室里,每辆战车都有一本厚厚的“健康档案”,里面记载着从接收装备那天起的各种信息,大到每一次出动,小到何时换了个零件,全部一清二楚。
凌晨1时,吕玉打开值班室的一个小柜子,里面挂着方队导弹发射车的钥匙。他看了一眼说:“现在还有6辆发射车正在进行‘全身体检’,等它们都回来了,我们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保养间大厅停放着吕玉说的那几辆发射车。27岁的上士、方队修理工李季龙正在一辆导弹发射车底部检查管路系统有无漏渗油、接头松动等问题。
近两个小时后,一身灰尘的李季龙从车底钻出来。他放下维修躺板,又掏出一个小本,开始记录检查的情况。
在阅兵装备场,只要车辆一进来,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爬上爬下,赶紧记下它们高强度运转后的状态和性能。
光是帮战车量“体温”,就够繁琐的。轮胎、发动机、变速箱……很多仪器部件都要测量到。刚开始,他是拿着测温仪去量,后来为了快速高效,他练就了“一摸准”的功夫。
导弹战车系统复杂,使用的黄油、机油就有很多品种。每次更换的时候,李季龙闭着眼睛,靠鼻闻手摸就能分辨出它们的种类。上千个油路气路接头,每个在哪里、功能状态如何他都了如指掌。现在,这位年轻的士兵成为所在方队的装备保障骨干。
“今天估计要干到天亮了。这次参加阅兵收获很大,我把导弹发射车了解得更透了,以后训练发射保障心里就更有底了。”说完这些,他朝着另外一台战车走去。
又是一个不眠夜。他那匆忙远去的身影,和其他保障官兵融入一起,或许这正好注解了大厅上方高挂的“零隐患零故障零抛锚”一行字。
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