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展风采树楷模”榜样精神宣传人物——郭志勤,中国老科协党委推荐
人物简介:郭志勤 新疆畜牧科学院原院长
人物详细介绍-
郭志勤曾是新疆畜牧科学院院长,如今年过八旬还担任着新疆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热带草食家畜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并在海南与雪古丽公司联合组建了“海南志勤畜牧技术研究院”兼任院长等职务。目前,老俩口还每年自驾车往返于新疆、海南之间,不取报酬、无偿地为畜牧业发展做贡献。为此,海南日报2017年8月,以头版头条方式刊登了——唱响天涯牧歌!八旬“候鸟”老人把新疆畜牧技术带到海南。
春华秋实,郭志勤研究员先后组建了家畜繁殖、放射免疫测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工程中心,并领导和参与完成了澳大利亚援助项目,组建了中-澳绵羊育种中心,取得冻胚分割后移植获同卵双生犊牛和鲜胚四分胚羔羊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出版了《家畜胚胎工程》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职期间,曾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动科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及石河子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及新疆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特邀研究员。他先后指导培养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5名;在他的科研团队中出现职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2名,承担副处级以上职务的11名,其中享受政府津贴的6名;现都已成为我区和国家畜牧研究与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郭志勤并先后获得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奖”(1936-1996)、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新疆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2002)、全国优秀奶业工作者(2002)、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2006)、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开发建设新疆奖章(2006)、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二届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2009)、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分会功勋奖(2010)等多项表彰和奖励及自治区老年科协突出贡献奖(2018)。
1936年郭志勤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1959年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和许许多多新中国第一代热血知识分子一样,他自愿申请、坚决要求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
1961年,郭志勤到新疆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参加库车种羊场培育羔皮羊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工作期间,郭志勤通过研究,提出了级进杂交育种方案,加速了新疆羔皮羊的育成。
1973年开始,郭志勤开始了家畜繁殖新技术的研究工作,筹建了全国最早开展动物内分泌研究的动物放射免疫分析实验室,艰难而系统地开始了有关牛、羊繁殖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发现了动物内分泌生殖激素释放与排卵的规律,从理论上阐明了内分泌与繁殖的关系,并据此提出脉冲式超数排卵的方法,彻底解决了当时国内开展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中遇到的超排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难关。
1975年郭志勤开始了牛羊的胚胎移植试验。那时候,由于胚胎移植研究刚刚在国内开展,而当时新疆各方面的技术、条件都不成熟,有些人认为他是好高骛远。他刻苦钻研,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首创发明了绵羊、山羊的胚胎移植简易法(类似猪的小挑骟割法),1980年了参加第九届国际家畜繁殖与人工授精学术讨论会,并作为1982年中法两国农业技术项目进行交流,被法国同行誉为“中国法”。
使得新疆的胚胎技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新疆的胚胎移植技术已推广到了全疆的45个县市和全国20个省区。新疆牛胚胎的产量一直保持全国总产的一半以上,有力促进了国家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进程。
到上世纪90年代,又先后承担和参加863计划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开展动物转基因和克隆等研究,为后期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2007年,受邀在海南三亚组建奶牛场和黑山羊种羊场,已分别成为农业部奶牛示范场和省级种羊场;及建了海南省热带草食家畜发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海南志勤畜牧技术研究院。
至今,郭志勤同志探索科技高峰的斗志不减,还在继续为新疆的畜牧业发展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几十年如一日,用严谨的学风、持之以恒的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在他身上,突出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党的科研事业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高贵品质,体现了畜牧科技战线崭新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