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9月12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能源发展稳步推进 生态城市建设初现成效》中披露,2013年北京市制定实施以防治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的大气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2018年,北京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和42微克/立方米,分别比1998年下降95%和43.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比1998年下降58.5%。PM2.5浓度由2013年[4]9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51微克/立方米,五年间累计下降43.3%。
据悉,北京在1997年以前主要以末端治理手段为主治理工业排放的粉尘和其他大气污染物。1998-2007年,北京先后组织实施了多个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针对燃煤、工业、扬尘排放和机动车排放采取了数百项治理措施。2008年,北京首次探索区域联防联控,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北京市制定实施以防治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的《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北京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670.6万立方米/日,比2012年提高72.6%;污水处理率达到93.4%,比201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近年来北京积极落实水污染防治计划,不断加大水源地保护,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河湖管理管护,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市河流劣Ⅴ类水质河长比例由2010年的43.2%降至21%,Ⅳ-Ⅴ类水质河长比例由2010年的1.3%提高到24.5%,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54.5%。
北京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党中央、国务院于21世纪初期作出的南水北调重大决策,对缓解北京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年入境水量11.92亿立方米,自2014年通水以来累计入境水量42.18亿立方米。在开源的同时,北京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全市万元GDP水耗(按当年价格计算)由2001年的104.9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13立方米,累计下降81.7%。同时,再生水利用不断加强,有效替代了新水的使用,2018年再生水供水量达10.8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27.4%,比2003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地下水资源得到涵养,2018年底,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3.03米,比2015年底回升2.7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