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主题为“书写肺癌传奇”罗氏肺癌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与会中外专家们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肺癌治疗的最新资讯和观点,让与会者为之振奋。回溯中国肺癌治疗历程,从单纯放化疗到联合多重手段,医疗创新的驱动力量让肺癌诊疗领域亮点频出,多个重磅研究结果显示靶向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让肺癌治疗“重构洗牌”,有望让不治之症转变为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
本期,编者带您深入肺癌基因领域,了解前沿肺癌精准靶向诊疗技术,窥探基因位点的发现驱动治疗格局改变,领略先进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质量和获益的创新成果,让我们拭目一个个精准靶向药物传奇的诞生。
EGFR开启精准之路
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C不可或缺的治疗选择
随着医学的发展,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检测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标准动作,这是因为肺癌的发生与“驱动基因”密切相关,驱动基因的不同,肺癌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目前,临床发现肺癌有关一系列驱动基因突变包括ALK、EGFR、BRAF、KRAS等。如患者携带这些突变基因,就可对肿瘤有明确的分型和定位,基于基因的靶向治疗让医生“心中有轮廓,脚下有章法”。
(图:周彩存教授)
20年来,靶向创新药物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肺癌诊疗的发展。基于对靶向EGFR药物的开发,以厄洛替尼为例,作为第一代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开启了肺癌精准靶向之路,自2007年中国上市以来,治疗了上万名患者。周彩存教授指出,更多靶点不断的出现,让靶向药物获得了更多研发上的突破。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有8大驱动基因,很快将有第9个、第10个驱动基因,找到更多靶点,治疗就会有针对性,降低治疗成本,从难治变为可治,意义就非常大了。
什么是罕见靶点,发现它对于治疗真的很重要吗?卢铀教授讲到,EGFR是经典的突变,还有一些亚型是不常见的,什么是罕见靶点,首先一定要少,第二这个靶点一定是驱动阳性,第三要有靶向药物,就像最近炒的非常热的NTRK,只要发现了靶点,就从过去的难治变成可治和预后好的肺癌亚型。未来我们还会发现找到更多的罕见靶点,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孤儿药的设计与研发,医药企业应该对罕见靶点有更多的关注与投入,这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尤其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改善血管微环境,有效并持续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全程化疗布局奠定了基础。史美祺教授讲到,“合”是终极目标,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让患者达到更好的生存。靶向治疗也不能置身事外,只有联合,才能在现有平台上更上一层楼。从60年代有限的单独化疗,到含铂的二联方案,联合治疗是我们未来必须重点考虑的方向。TKI跟化疗联合,跟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协同的作用机制给患者带来了生存期的改善,所以联合才是硬道理。
ALK阳性质的飞跃
第二代口服靶向药物让“肺癌成为慢性病”逐渐照进现实
近15年来,在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上,从2007年EML4-ALK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首次发现,从治疗束手无策,到如今真实世界研究中,ALK阳性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已经超过7年,一个个振奋的临床研究数据令人振奋无比!
记者从安圣莎中国获批上市一周年活动中了解到,全球Ⅲ期ALEX研究,第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用于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时间达到34.8个月,是现有治疗方案近3倍,并可以将患者脑转移的风险降低84%,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一半以上。无论是疾病缓解率,还是脑转移缓解率,对比ALEX及J-ALEX研究数据,阿来替尼研究缓解率更高,数据更好。吴一龙教授指出,这些药物的发展与突破,对我们中国临床发展给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最重要的是合作,不合作就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们放眼世界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中国的创新药物研发事业,未来任重而道远!
2018年8月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新一代ALK抑制剂安圣莎(阿来替尼)进口注册申请。如今,该药物在中国上市一年,药品的负担成为了中国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中青年医生表代刘哲峰主任呼吁,提升抗癌药物可及性,减轻患者负担最好的方式是将有效的“救命药”纳入医保目录,这需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让中国肺癌患者与欧美患者一样,可以获得最新的治疗选择,让费用不在是中国患者治疗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ROS1融合基因阳性
NTRK抑制剂,横跨多个瘤种,开启抗癌广普概念
除了过往研究较多的EGFR、ALK靶点之外,近年来ROS1、cMET、BRAF等新的靶点也在不断产出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种类型的ROS1融合基因在肺癌中发现,其中CD74-ROS1融合基因最为常见。ROS1融合基因在肺癌的发生率在1~2%左右,以不吸烟、年轻、女性患者更多见。
Entrectinib作为口服强效和高选择性的ROS1/NTR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其被设计用于跨越血脑屏障(BBB),在原发性脑肿瘤和继发性CNS转移瘤中显示出非常好的临床活性。作为一药多靶,横跨多个瘤种的治疗药物,覆盖了19种病理肿瘤类型,创造了“广谱”抗癌药的新概念。涉及NTRK1、NTRK2和NTRK3基因的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融合存在于多种瘤种中,包括肺癌。在NTRK靶点上,Entrectinib同样具有很好疗效。基于ESMO公布的研究结果,2019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批准Entrectinib用于治疗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融合阳性的晚期复发性实体瘤的成人和儿童患者。
编辑观察:
未来可期:拥抱靶向+免疫时代
靶向治疗是精细化疾病管理中浓重的一笔,也是精准诊疗疾病的发力抓手。只有科学家将视野聚焦到基因表层,溯源到人类初始表达的源动力上,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观测到肿瘤的微观缩影。对于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我们需要深研靶向药物的治病机理,才能让靶向武器物尽其用。
对于没有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会黯然失色,但免疫治疗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让我们换个视角再去探究扼杀肿瘤细胞的新战场。相信,随着国家重视肿瘤防治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临床医生诊疗理念的完善与优化,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加速提升,多方合力必将推进我国肺癌诊疗进入全新的格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