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成排的垃圾桶前,各种生活垃圾随意扔在地上;只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巷子里,污水顺着巷子流淌;成排的老旧平房,许多地方都能见到破损的痕迹;电线胡乱地穿入各个矮小狭窄的房子里……
在北京丰台区南三环外接近南四环的地方,有一个高墙围起来的“城中村”,这个有两百户左右的居住区,并不是一个村子,而是原木箱厂宿舍的一部分,也是附近两个楼盘开发后遗留的一块“平房区”。
俯瞰“平房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高墙背后,无人知晓的平房区
近日,有居民向新京报记者反映,这个平房区多年来环境脏乱差,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解决。随后,记者来到“平房区实地探访”。
平房区位于地铁4号线公益西桥附近,下了地铁,路过一片小区,进入一条不宽的巷子,巷子一边是小区的高楼,楼下是林立的商铺,另一边则是一堵3米左右的高墙。平房区的入口就在巷子中间。
巷子一边是高楼,另一边是一堵高墙。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不大的平房区,四面都是开发完毕的社区,高楼环绕,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藏在高墙背后的平房区。
入口没有大门,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出入。
入口没有大门。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门内就是一片垃圾堆放区,几个垃圾桶排成一排,但并非所有的垃圾都会被投放到垃圾桶里,许多生活垃圾散落在周围。旁边还堆着大堆的杂物,平房区的居住者表示,那是收废品的租客,暂时堆放在那里的。
垃圾桶周围还散落了不少生活垃圾。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平房区附近的一家中介公司的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这片平房区5、6年前就传闻要拆了,但一直没拆,只是修整过巷子中间的道路,并取消了墙根下的“停车区”,“原来这里更难走,墙根下面停满了汽车,要是两辆相对而行的车在中间遇到了,几乎就挪不开了”。
停了车之后路就更不好走了,几乎只能单行。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开发遗留的区域,一直留到现在
四面高楼的夹缝中,为何会遗留一块平房区?
一位居民告诉新京报记者,这里是旁边两个小区开发时的遗留地,此后就一直没有继续开发,留到了现在。当地居民曾经数次反映,相关部门也曾多次联系开发商,商谈后续的开发事宜,但一直没有结果,也就遗留到了现在。至于为何当时没有开发,该居民却不了解。
巷子宽的可以走三轮车,窄的仅能一人通过。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走进平房区,一条南北向的主路宽四米左右,两旁是宽窄不一的巷子,宽的可以走三轮车,窄的只能容一人通行。
矮小的平房,进门需要低头,而由于巷子太窄,几乎没有采光的空间,即便是中午,站在南北向的房门前,屋里也是一片漆黑。
由于缺少采光,不少房屋里面一片漆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一位平房区的居民介绍,这几年来,很多原来的居民已经搬出去住了,房子大多是出租,但房租并不便宜,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房租是八百元,而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房租则超过两千元。即便如此,也是附近最便宜的地方,旁边小区的楼房,哪怕是合租,20平方米的房间,也得三四千块。
脏乱差,一直没有改善
平房区的主路和较宽的巷子,显得比较干净,但更窄的巷子里,卫生条件则相对较差,甚至有人将污水随意倒在门口的地上,沿着巷子流淌。
不少房门口挂着临时门牌号。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主路边上,不少房门口挂着临时门牌号,这些临时建筑都是居民自行搭建的,因缺乏管理,不少墙面已经破损。同时,很多正常建筑也因为年久失修而开裂。
“十来年了吧,这里一直都是脏乱差,上下水管道也老化了,电压也不稳,而且不少私搭乱接,安全隐患不小”,一位居民说。
巷子里不少私搭乱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据媒体报道,2016年4月,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火灾,但因为通道狭窄,又恰逢入口处水管爆裂,一辆轿车陷入其中,导致消防车进不去,火势蔓延,原本起火的只有两间,但最终五间房屋都被烧毁。
一位居民告诉新京报记者,这里生活很不方便,夏天一下雨就积水,有的房顶还漏水,这里的平房,最早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晚的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数十年来,修修补补,多数已经成了危房,下雨的时候,上面漏水、下面积水,特别不方便,而且平房区还住着很多老人,“有个危急情况,出去进来都很困难”。
植物藤蔓到处缠绕。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此外,平房区的公共设施也不完备,电线随意接入房间,记者甚至看到,还有居民在门口种植的植物藤蔓缠绕在电线上。“前两年煤改电之后,供电好多了,现在主要是安全性的问题,一旦起火没法儿收拾。水的问题更大,自来水特别小,有时候干脆没有”,一位居民说。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位打水的居民,他告诉记者,他住的那一排房子都没水,“有自来水管道,但是没水,跟自来水公司反映过,说是压力的问题,但一直没解决”。
遗留多年的平房区为何一直未能解决?平房区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如何改善?为此,记者采访了丰台区住建委,但直到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