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两口泰国度蜜月同时中招!妻子回国第二天咯血,最后多器官衰竭身亡)
正值暑期旅行旺季,如果出游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定要有“防蚊”这根弦!
每年的8月至10月是登革热高发季节。
目前,东南亚各国登革热疫情严重,其中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发病案例均超过5万例,柬埔寨和斯里兰卡超过3万例,新加坡8419例。
记者从广州市卫健委了解到,今年东南亚登革热疫情高发,截至7月30日,广州市已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数143例,比去年同期多3倍,占目前全市报告病例数的七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为了避免出游感染登革热并在回国后造成本地传播,大家近期到东南亚旅游,出发前、行程中、回国后都应该做足预防措施。
柬埔寨归来被确诊为登革热
不久前,一名30来岁的广州男子到柬埔寨务工半个月,回程上飞机前已经感到畏寒、不适,回来以后开始发烧、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男子到当地卫生院看病,但没有向医生提及自己外游史,当做感冒治疗了两天后头痛加剧,通过登革热血清学检查显示登革热病毒抗原呈阳性,转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登革热。
该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医师洪文昕介绍,今年截至目前该院收治的近70个登革热患者中,有四五十个都是外地输入病例,其中一半和这个病例一样,都是从柬埔寨输入的。 “这个患者住院三四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六天左右血液里登革热病毒检测为阴性,康复出院。”洪文昕表示,大部分登革热患者都可以顺利康复,但也有少数开开心心去旅行时感染登革热、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悲剧。
泰国度蜜月,最后却……
他印象较深的是去年一对到泰国度蜜月的小两口,在当地玩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妻子还没回来时就有些发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回到广州第二天,妻子开始咯血,第三天丈夫也开始发烧、头痛,“一开始他们都没有想到是登革热,后来病情加重,两人被一起送到我们医院,妻子在来的路上已经昏迷了,到院后发现多器官衰竭。两人的血液里都查到登革热病毒。丈夫住院一周后康复出院,妻子却太严重,没有救回来。”
症状:突然发热、头痛 个别会出现重症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接触传播。每年的6月~11月是登革热在广州的主要流行季节,高峰期为8月~10月。 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登革病毒而发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登革热发病较突然,有发热、头疼、眼眶痛、骨关节和肌肉痛、皮疹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流鼻血)等症状,发热1~2天可达39℃~40℃,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休克衰竭甚至死亡。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书记、传染病学专家张复春介绍,尽管登革热早期症状和流感有相似之处,但只需要扎手指验个血常规, 基本就能对登革热和流感进行鉴别,因为登革热病例的血象多数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
目前对于登革热,未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进行止疼、补液、中医药辨证施治等支持治疗,一般五天到七天就会好。
“只有个别登革热会出现重症,最重要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出现可疑症状时,都应该及早就医,尤其是伴有基础病的老人、孕妇、小孩等重症高危人群。 ”张复春说。
传播:白纹伊蚊是“罪魁祸首”
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成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并叮咬人;且白纹伊蚊必须将虫卵产在水中,虫卵也需要在水中才能发育为幼虫和蛹,室内外各种容器积水也就成了花斑蚊繁衍的绝佳“温床”。
工作人员在公园内灭蚊。(资料图片)
因此,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最关键是在于环境卫生治理和清除积水,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登革热。
呼吁居民做到以下几点:
(1)白天户外活动,如公园、绿化带、林带等处,多用驱蚊剂喷涂在暴露皮肤(颈、手臂、腿等部位)及衣服上以预防成蚊叮咬。
(2)家庭内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适时使用杀虫喷雾剂向居室隐蔽处喷杀成蚊。
(3)对于家养水生植物,应每隔3至5天换一次水,并洗净根部和容器,以防有残余的幼蚊和蚊卵黏附在水生植物根部和容器壁上;或改用砂养(砂养时以水面不超过砂面为宜)。注意花盆托盘积水,每天予以清除。
(4)做好家居洁净和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特别是破盆烂罐、瓶子、瓶盖、蛋壳、一次性餐具等容器。清除家居闲置容器积水,翻盆倒罐,并将其倒置,清除无用的容器。
(5)清除废弃轮胎;有积水的轮胎,应倒去积水,并用干布吸干,然后妥善放置。
(6)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如车库积水井、水生植物等,可以投放废机油和杀灭幼虫的缓释包药物,可保持三至五月对伊蚊幼虫的杀灭作用。
(7)一旦出现发热、头痛、骨关节和肌肉痛、伴有皮疹症状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他人。
到东南亚旅游,一定要做好预防
因为炎热的天气和丰富的降水,东南亚是多种蚊媒传染病的主要流行区域。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多种蚊媒传染病病原体持续在当地的蚊媒、宿主动物和人群中循环传播。其中,登革热是东南亚最为严重的蚊媒传染病,当地的蚊子普遍携带登革病毒,病例一年四季均持续出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登革热发病均超过5万例,柬埔寨和斯里兰卡分别超过3万例,新加坡亦有超过8000例。6月9日,中国驻柬埔寨使馆提醒在柬中国公民防范登革热;7月9日,老挝卫生部发布全国登革热疫情警报;7月15日,菲律宾发布登革热全国疫情预警,据报道这是菲律宾史上首次宣布登革热全国疫情预警。
正值暑假出游旺季,市疾控中心提醒,旅行居民应做好预防措施。此外,归国入境时如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当及时进行卫生检疫申报。入境后15天内出现可疑症状者,应当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广东已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季 感染病例逐步增加
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登革热防控健康提示
金羊网讯 记者丰西西、通讯员粤卫信报道:2日,广东省卫健委发出通报,当前,广东已经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季节,境外感染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逐步增加,为做好登革热防控,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省卫生健康委温馨提示,登革热传播速度快,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关键在于预防。
登革热传播速度快,无特异性治疗药物,重症病例可出现严重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登革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预防,需要全省上下联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各地要积极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防控责任,采取有效防蚊灭蚊措施,降低蚊媒密度,加强医疗机构疑似病例早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落实各项登革热综合防控措施。已经发生登革热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登革热防控相关技术指引要求,组织乡镇/街道基层力量,快速果断做好病例搜索和隔离、疫点应急灭蚊和孳生地清理等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广东省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清除蚊虫孳生地(各类家居、工作场所的室内和外环境积水)、杀灭成蚊和个人预防蚊虫叮咬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广大市民从自我做起,齐行动,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主动预防登革热。
准备前往有登革热疫情地区(广东发生本地疫情地区以及境外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区)的外出旅行者,应做好防蚊措施,如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等。在登革热流行区旅行结束后15天内,如出现发热、皮肤潮红、肌肉、骨骼疼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已在医疗机构诊断患有登革热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院做好住院隔离治疗,积极预防重症病情发生。
各地、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公众要共同参与,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灭蚊防蚊工作。
来源:广州日报、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