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13项标准才能入围;中标后所有律师必须经过专门“岗前”培训;33类领域不同罪名的被告人均有专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指定辩护……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26日获悉,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拥有180家法律援助服务机构,1300名律师为群众服务,一年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千余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超过30万人次。
据介绍,2018年7月,北京市法援中心首次通过政府采购,招募180家法律援助服务机构从事相关法援工作,一年间,共组织294名律师参与值班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其中12348法律服务平台解答法律咨询28.9万人次,中心服务大厅接待群众12285人次,驻看守所、法院、检察院等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待、解答法律咨询5980人次,提供认罪认罚法律帮助17次;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161件,其中申请类案件2675件,通知辩护类案件1486件(含认罪认罚案件71件,刑辩全覆盖案件683件),挽回经济损失4097.79万元。
13项标准,选律师如同用放大镜
北京市法援中心作为全市唯一的市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均为市级公检法机关、相关部队军事法院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其中刑事案件多为无期死刑类案件。
为贯彻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和适应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要求,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供给能力,2018年首次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招募180家法律援助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从事相关法律援助工作。
在选拔之初,为了选出最优秀的律师,市法援中心在对全市律所整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服务机构和志愿律师从政治素质、执业经历、队伍规模、诚信情况、响应程度等13个方面制定准入条件,确保采购需求和评标标准既贴合工作实际,又能广泛覆盖包括中小规模律所、远郊区律所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不同类型的服务机构。
3家有瑕疵律所被“检出”
在选拔之中的招标过程,法援中心严格遵循公开透明、严谨规范。招标工作委托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开展,历经前期准备、征求意见、资格预审、正式招标4个阶段,历时4个月,通过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律协官网等多种途径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公告、公示,广泛宣传发动。经过资格预审,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筛选出216家服务机构,抽选7名专家参与评标打分,依据分数高低排序最终确定180家服务机构中标。此后,市法援中心又对上述服务机构诚信情况进行了严格复核,发现3家服务机构在近三年受到了行业纪律惩戒,并坚决予以了清退。
三十三类服务领域专业律师全覆盖
据了解,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市法援中心办理的通知辩护类刑事案件的涉案罪名由原来的40种增加至82种。其中占比较大的经济类犯罪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专业性较强,需要承办律师具备深厚的经济知识功底才能保证办案质量;此外,侵犯知识产权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等案件,也对承办律师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市法援中心对业务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判,在对1300余名志愿律师执业领域、服务意愿进行充分摸底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覆盖劳动争议类、婚姻家庭类、行政案件类、刑事辩护类、死刑复核类、申诉类、老年人、未成年人、远郊区受援人等共33类服务领域的法律援助服务队伍,基本满足不同案件类型、不同服务对象的法律服务需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刘晓玲 供图/北京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