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人死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福州人最近要当心)
40人死亡!!
福建最新对外发布
6月各类传染病疫情!
特别警惕!
近期这种疾病多发
多国多地出现疫情
陆续发布预警提醒!
福州人千万要当心!!
福建6月传染病疫情通报
据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昨日通报,2019年6月(2019年6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下同),全省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11668例,死亡39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淋病、艾滋病,占发病总数的96.33%;报告死亡的传染病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
2019年6月,全省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13316例,死亡1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72%;报告死亡的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死亡的传染病除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外,流行性感冒也出现在了报告死亡的传染病病例中。
(备注:以上传染病报告统计的死亡人数,其死因不完全由所患传染病直接导致,也不作为我省传染病死因顺位依据)
注意!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既往疾病流行
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
分析得出——
7月可能多发的疾病!
重点关注:登革热!!
一般关注:风疹,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毒蘑菇中毒),百日咳。
炎炎夏日
每天陪伴我们的除了空调
还有不离不弃的蚊子
它们不仅精力爆表
专在你休息的时候伺机活动
而且如果被叮咬
还可能会带来可怕的疾病
【登革热】
登革热疫情在多国多地出现!
杭州一家五口相继感染!
江苏报告73例病例!
全国多地发布预警提醒!
【杭州一家5口玩出游玩回来感染】
近日,杭州市疾控中心接疫情报告,5名自柬埔寨归国的市民因罹患登革热而前往某医院就诊。经调查,此5人为一家人,于6月底前往柬埔寨洽谈服装生意,在当地被蚊虫叮咬后,5人陆续感染登革热。患病后,5名患者回到国内继续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卫生部门通报,除柬埔寨外,菲律宾、越南、泰国、马尔代夫、新加坡、老挝、巴西等国家出现登革热疫情。
【江苏出现73例感染病例】
7月10号和7月14号,江苏苏州和南通相继发布登革热疫情预警,提醒市民注意预防登革热侵袭。
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到今年7月12号, 江苏已经发现73例登革热病例,较去年增加了3倍以上。这些病例都是输入性病例,发病群体都是在国外旅游或工作过程中,在当地感染上登革热。
医师介绍,登革热境外输入地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当然还有少数是一些非洲国家、南美国家。东南亚国家就是以柬埔寨为主,像江苏这七十多例病例里面,可能有三十多例都是从柬埔寨回来的。
近期
江苏、广州、安徽等多地
都相继发出警惕登革热的预警提醒
引起大家重视
新闻截图
【广东报告240例,深圳已54人中招】
除了江苏,6月13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登革热预警信息。
据通报,截至6月12日,今年广东省18个地市共报告240例登革热病例,较2018年同期(44例)相比上升明显。
据悉,在深圳,6月末已知有54人中招,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在周边地区还发现已有本地感染病例,如佛山、广州、珠海等。
专家评估认为,由于今年广东全省受厄尔尼诺影响,雨水偏多气温偏高环境非常适合蚊虫孳生,部分地区蚊媒密度较高。
对于登革热
国家海关总署6月25日发布
《关于防止登革热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
要求做好口岸检疫,防止登革热疫情传入我国。外出到登革热流行国家旅游或工作的人员,旅行中应增强防病意识,采取防蚊措施,避免被蚊虫叮咬。回国后一旦发现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皮疹等情况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据最新报道:
菲律宾首次宣布登革热全国预警
7月15日,菲律宾卫生部宣布自当日起,菲律宾全国升起登革热疫情预警。这是菲律宾历史上首次宣布登革热全国预警。
今年1月1日到6月29日,菲律宾已经录得超过10万例感染登革热的病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5%。其中已经有456例死亡。据介绍,菲律宾的登革热疫情每隔3到4年就会有一次爆发。上一次录得病例峰值是在2016年。
眼下正值暑期出游高峰
专家提醒
到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或工作
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
一旦出现高热、体痛等不适症状
应立即就近就医!
登革热是什么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潜伏期因人而异,一般在感染病毒后的5-8天发病。
患者常会出现突发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出现意识障碍、消化道大出血等。
哪些人是患此病的高危人群?
宝宝感染登革风险较大,另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老人、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及孕妇也容易感染登革病毒,这些人群即使只出现轻微症状,也建议立即就医。
另外,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因为会出现“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ADE),也就是说症状及预后往往还会比初次感染的患者还要严重。
这样危险的疾病为什么蚊子能够传播呢?
为什么被蚊子叮咬会传染登革热?
登革热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但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传播。
病毒由伊蚊(俗称花蚊子)携带传播,伊蚊是登革传播的唯一媒介。
伊蚊叮咬传染源后,登革病毒便进入伊蚊体内大量繁殖,随后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健康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人体。
人体被叮咬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会成为登革病毒的增殖场所。增殖后的大量登革病毒最终会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使人体产生登革热症状。
所以,有了这种传播和繁殖机制,只要被蚊子咬一口,就有可能感染上登革病毒。
如果不做好防护的话,比较容易会产生一定规模的疫情爆发。
如何治疗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轻症患者的病程持续10天左右,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流感比较相似,如果是急性高热且高热不退时,应该及时就医。
目前,针对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降体温、补液及止血等,患者应当知悉,切忌在高热时,自行应用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
对于出血症状明显(皮肤发红,似“酒醉状”)的病人,不要使用酒精擦拭,会加重酒精吸收和出血风险。
最后还要注意,登革热的危险之处还在于退热后仍会病情恶化。
因此,好转患者一旦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持续呕吐、出血(口鼻、便血、皮肤红色斑点)、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返回就诊,切不可大意。
如何预防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防灭蚊子。
1、家中的防蚊隔离,比如家中的防蚊纱窗、蚊帐等。
2、有院子的,清除卫生死角,清除垃圾,一定及时清理死水源。因为伊蚊特别喜欢在死水中产卵,简单说来就是,清理积水让蚊子无处生长。
3、进入登革热疫区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裤长袖,减少暴露。此时,物理防护要比驱蚊制剂要有用的多。
4、居住环境或人体表面可以使用驱蚊剂,如避蚊胺、驱蚊酯等。但对于民间流传的驱蚊草、大蒜驱蚊等方法并不推荐。
5、避免在树荫、草丛等地逗留,避免伊蚊高峰时段出行。
蚊子叮咬还会传染哪些疾病?
蚊子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取食物,一般雄蚊吸食植物汁液,雌蚊才会吸食血液,传播疾病。
蚊子的种类繁多,全球共有3000多种,能够传播许多类型疾病,比如——
库蚊能够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烧、剧烈头痛等)和丝虫病;
按蚊能够传播疟疾(间歇发冷、发热等)和丝虫病;
伊蚊传播的疾病比较多,除了登革热,还能传播如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等。
其实
每年都会有一小波登革热疫情爆发
通常在6-11月份
尤以9、10月为甚
因此不必心慌
做好防护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通常不会有很大问题
除了登革热
近期还要当心这些!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年龄多见于学龄前儿童。风疹暴发主要发生在高初中人群。
感染风疹病毒后,早期以低热症状为主,随后出现浅红色丘疹,并迅速遍及全身,常伴有耳后淋巴结肿大。
传染源:患者,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患者在出疹前5~7天到出疹后3~5天的患者都具有传染性,起疹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的口、鼻、咽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隔离治疗: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被诊断为风疹,应避免与周围人接触。
风疹患者通常病情轻微,但是,孕妇患风疹后,可导致胎儿死亡或者新生儿的先天性出生缺陷。免疫接种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儿童在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和在18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未接种风疹疫苗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应在备孕前尽早自愿自费接种含风疹疫苗。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生较多。通常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致病。
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细菌污染的可能。较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因此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注意“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透煮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蘑菇中毒】
毒蘑菇是指可使人或动物中毒的一类大型真菌。很多毒蘑菇和食用菇外形相似,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很容易误食引起中毒。
毒蘑菇中毒无特效药,避免食用是关键,做到不采、不食用不认识的或从未吃过的蘑菇。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因病程可以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临床特点是咳嗽呈进行性加重,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回声,咳嗽剧烈时伴面色通红或者发绀,甚至会窒息,抽搐发作。
传染源:患儿、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传染期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的2~3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间接传播的可能性小。5岁以下及新生儿易感性最强。病后不能获得终生免疫力。冬春季节多见。
及时治疗:如果宝宝出现了反复阵发性咳嗽、发作性紫绀等情况,应首先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一旦确诊了百日咳,应该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预防:(1)孩子出生后满3,4,5个月时接种百白破疫苗,一岁半时加强一次。做好按时、足量和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可以起到预防作用。(2)流行季节请勿到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交叉感染。周围环境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尽量戴口罩进行呼吸道隔离。
来源:福建省卫健委官网、福建疾控
科普中国、都市快报、海峡导报
推荐阅读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