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远一建筑工人42度中暑险丧命!关于防暑这些你需要了解)
入暑以来,我市的气温持续攀升“热死人了!”成为很多市民的口头玩笑但是,“热死了”其实并不只是个玩笑真有人因此险些丧命体温超过42度,神经反射消失,持续昏迷20多个小时。近日,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从高新区医院了解到,该院收治一名重症中暑病人,是目前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中暑病人,经过近20个小时不间断的抢救之后,患者才恢复意识。中午12点仍在户外工作中暑时体温到达极限7月5日,在高新区医院的病房内,53岁的谢先生半躺在病床上,身体靠着墙壁,医生正对其做进一步的治疗,男子已经基本清醒,言语有些迟缓,已经脱离危险。谢先生是一名建筑工人。事发当日,他从上午11点多开始到户外搬运建筑材料。由于天气很热,他出门前还从家里准备了一瓶水。在室外高温下工作了一个小时左右,谢先生开始感觉身上没有力气。他和一起干活的工友说了自己的情况,工友让他先坐下休息一会儿。谢先生缓了一下,走出不远便突然倒地昏迷过去,随后出现全身抽搐的情况。亲友看到后,赶紧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患者来时已深度昏迷,全身仍在抽搐,瞳孔不规则,呼吸衰竭。”参与抢救的急诊科主任谢红说。经测量,谢先生的体温已经达到了42度。“体温计已经爆表了,这是体温计能测到的最大温度,患者的实际温度可能已经超过了42℃。”高新区医院副院长李春城介绍道。体温升高开始报警的温度是37.3℃。这个时候,人体会通过蒸发汗水,散发热量进行“自我冷却”,此时身体已拉响警报。当气温达到40℃时,人的大脑将会顾此失彼,以致出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甚至昏迷等现象。41℃则是严重危及生命的高温,此时,人体排汗、呼吸、血液循环等一切能参与降温的器官,在开足马力后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状态。“体温42℃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接近死亡的数字,病人随时会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李春城说。由于谢先生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医生立即用冰毯子、冰帽子对男子进行物理降温,并为男子上了呼吸机一边抢救一边送往ICU。而化验结果显示,男子除呼吸衰竭外,还出现心肌损伤、肝脏衰竭、肾脏衰竭等多个器官衰竭,并出现了脑水肿、酸中毒,情况危险。李春城介绍,谢先生的重症中暑也称热射病,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仍不足以散热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出汗减少致汗闭,造成体内热蓄积。体液大量丢失,不能通过汗液把热量带出体外,离子紊乱。早期表现头痛、头昏、全身乏力、多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皮肤干热,无汗、谵妄和昏迷,可有抽搐,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浅速等表现。后期加重出现昏迷、休克、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谢先生是他近年来见过最严重的中暑病人,这种病的死亡率极高。在重症病房内,医生对其进行了多项治疗。抢救5个小时后,患者的病情停止恶化。抢救20个小时,患者意识恢复,脑水肿已经明显减少。经过3天治疗,患者被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很后怕,当时已经喘不上气了。”谢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已经记不清当时的感受,只记得晕倒之前工友跑过来扶着他。医生表示,谢先生出现热射病和其体质、长时间室外高温作业、防暑措施不当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月出现6例中暑病人“中暑的病人每年都有,但是很多人对中暑知识仍缺乏不够了解。”李春城介绍。谢先生所患的热射病是指因为高温环境下引起的体液大量散失,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大量积蓄后散发不出,从而引发多器官受损,属于重症中暑。热射病发病时,会出现抽搐、晕厥、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因此出现这些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避免耽误治疗。在夏日高温时,老年体弱者、儿童、肥胖人群、大量饮酒者、过于劳累的人群以及长时间在高温下室外作业的人群等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甚至出现热射病。因此这部分人群在高温时,一定要采取得当措施,避免中暑或出现更为严重的热射病。三伏天以来,中暑的患者不断增加,谢先生是高新区医院6月份收治的第6个中暑病人。李春城坦言,由于高新区内工厂较多,工人是中暑的高发群体,每年夏天,医院的急诊都会收到较多的中暑工人。对此,该医院每年都有组织医生团队到各大工厂进行防中暑知识教育。防中暑小贴士外出时,可穿一些透气、排汗、散热功能好的面料的衣服。尽量避开中午在外出行,外出时可携带遮阳伞、遮阳帽等。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多饮水外,还可多吃一些含水多的蔬菜水果,这样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长时间在室外高温作业的工人,如果不能避免工作。一定要注意合理休息,可配备高温防护服等,同时可以喝一些淡盐水等。还可以选择含有钾离子、镁离子等的水或饮料。在出现轻度中暑的情况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情况,应立即将患者放到阴凉的地方,进行补水,同时也可以用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等。而一旦出现中度以上中暑,有呼吸困难,体温高于38.5℃时,在积极降温、补水等处理同时,就要尽快到医院就医。采写| 清远日报记者曹成飞编辑| 叶紫校对 |喵果果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