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过早的地方,才是武汉江湖 | 这就是武汉)
■视频制作/HANS汉声
昨天,大家都被《什么是武汉》刷屏了
那到底“什么是武汉”呢?
今天,我们用一分钟的短视频做出呼应:
什么是武汉?100个人可能有100种解锁方式,很难一言以蔽之。
但论什么是过早?武汉人肯定觉得你多此一问,强行耐着性子回答:“就是武汉方言的吃早饭唦!”
外地人听到这个问题,都会凭着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印象,不假思索地说出:“热干面、豆皮、烧梅、糊汤粉、面窝……”
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最深刻回答的,一定是那些从小在武汉被一口热干面一口蛋酒喂大后,又离开去其他城市生活的武汉人。他们在吃早饭这件事上,感受过别的城市与武汉对比的伤害之后才终于领悟,过早在全世界绝对是武汉独有的概念。
武汉可能是全国最早醒来的城市,叫醒武汉人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只是美滋滋地出门过个早。
每天天不亮,武汉就有约10万人已经起床,为全城1000万人的早饭有条不紊地开始忙碌,一场跨越武汉江湖的全民过早盛宴正式拉开序幕。
武汉过早是一种接地气的美食,环境朴实无华,价格亲民。
从街边小店到路边小摊,在无数条街巷里弄里,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铺子,可能是红遍武汉的老字号,几十年如一日的服务着这座城市“拼命过早”的武汉人。
没来武汉之前,外地人只知道武汉过早种类多到以“一个月不重复”闻名,来了武汉后大家才深刻体会,在武汉过早的幸福不仅仅是可选择的种类多,更重要的是如此多种类的早点全都物美价廉。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在武汉仍然可以只花几块钱就饱餐一顿美味又丰富的早饭。
如此氛围之下,在武汉过早也是一件不分贫富阶层的事情。开豪车与骑小电动的人,车都停在同一家过早小店门口,车主排队争抢同一碗4块钱的热干面,在武汉是随处可见的常态。
武汉过早江湖的食客鱼龙混杂,过早摊主里更是卧虎藏龙——炸面窝的老爹爹酷爱跳舞吹萨克斯,下牛肉粉的老字号少东家永远沉浸在自己耳机里的音乐世界,巷子口过早的老板旅游还要把店铺招牌随身携带到西藏与布达拉宫合影……
比这些更具有江湖豪气的,是武汉人过早的速度。
当广州人还在水滚靓茶、蒸笼点心的水蒸气中,慢悠悠考虑第一筷子先夹什么时,武汉人已经站在过早摊子前狼吞虎咽。趁着呼呼地冒着热气儿,一口吃下去,便是人间至味。风卷残云的几分钟里,过早就是武汉人的全世界。
武汉的过早时间拉得很长,从早上6点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即使是习惯在假期睡懒觉的现代年轻人,慢吞吞赶到,也能享受到一顿最local(地道)的brunch(早午餐)。半个白天的时间,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是炊烟缭绕的早点店,武汉话和呲溜呲溜的嚯面声此起彼伏,香味绵延不绝,到处都是端着过早的人,吃喝行走,风般来去。这样每天都发生的日常,是武汉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情。
滚滚江水,波涛湖泊,流绕出了武汉这座码头城市。又因数百年前码头边的工人因为能量消耗大,对早饭高热量、高饱腹感、低廉价格、快捷方便的需求而诞生了码头过早文化。这种城市文化流传到今时今日,起床过个早,仍然是武汉人每天步入江湖前最有效果的元气闹钟。
每当看到有新闻报道:“某地有人因为长期不吃早餐得了什么什么病……”武汉人都表示完全无法理解!
在武汉,过早文化深入每个人的骨血,融入生活。为了过早,可以不计任何成本。
潇洒不羁爱自由的武汉人,可以放弃难得周末睡懒觉的机会,起得比上班还早,就为了去吃一碗早上九点就收摊的牛肉粉;
连开车都懒得带脚刹的武汉人,可以排一两个小时的队,就为了等一锅新鲜出炉的豆皮;
从家下楼就能买到过早的武汉人,可以特地弯一脚远路,就为了去买一碗佐料调得更好吃的热干面;
脾气急躁的武汉人,可以耐着性子开车绕到城市的另一边,就为了去寻找一家网上照片看起来很好吃的糊汤粉……
过早是武汉人的一种执念,只要好吃,不远万里。
一年365天总会发生一些临时状况,但在武汉人看来,都不是可以不过早的理由,对此我们自有一套心得——赶时间的时候就拍一碗热干面,不赶时间的时候就慢慢嚯一碗牛肉粉。遇到今天没什么胃口、现在暂时不想吃的时候,就拎一袋豆皮、烧梅、蒸饺或者糯米包油条在手上,随时准备嘚进肚子里。
外界盛传武汉过早种类一个月不重复,在吃货君看来实在是谦虚,因为按照武汉人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吃法,过早种类都远远不止三十种。
武汉人可以热干拌一切,仅仅热干系列就没有明确上限,热干面、热干细粉、热干宽粉、热干汤面、热干粉丝、热干苕粉、热干通心粉……还有被武汉本土化创新后的加了芝麻酱的凉面、热干面的面条煮的杂酱面。
汤汤水水的系列算起来更是无上限,汤面、手工面、热干面下汤面、汤细粉、汤宽粉、汤粉丝、汤苕粉、通心粉、手工粉……这些味道还可以分别选择素、三鲜、牛肉、各种不同的牛内脏等等。另外还有糊汤粉、豆丝、水饺、腰花面、鳝鱼面、财鱼面……
炸的有面窝、油饼、油条、糍粑、油香、酥饺、糯米鸡、欢喜坨、油墩、鸡冠饺……
蒸的有汤包、烧梅、包子、小笼包、馍馍、蒸饺、发糕……
煎的有豆皮、汽水包、煎饺、煎包、米粑粑……
其他还有糯米包油条、烧饼、剁馍、千层饼……
喝的有清酒、蛋酒、糊米酒、豆腐脑、绿豆汤、豆浆、花红茶……
是的,大多数都是碳水化合物,武汉过早就是这么扎实,分分钟代表碳水化合物撑哭你。
这么多种类的过早,再遇到了已经把过早吃得烂熟于心甚至研究出学问的武汉人,直接从加法变乘法,诞生出百种过早姿势、千般过早搭配。
热干面配面窝、豆皮配糊米酒、烧梅配花红茶、油饼包烧梅、油条泡糊汤粉、鸡冠饺蘸牛肉粉、糯米包油条……光是这些最常规的经典搭配就不胜枚举。
对于外地人而言,仅仅是一碗热干面就顶五条士力架,但武汉人还可以继续往上叠加搭配面窝、豆皮、烧梅等等高密度碳水化合物,我们的胃动力在全国都应该名列前茅。
如果说搭配过早种类是一种味觉的天赋,那么吃过早的姿势则是只有武汉人才会的生活技能。
不管手上的过早是干的还是汤的,不管此刻的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当年飞驰的小黄巴还是曾经见缝插针的小电动,武汉人都可以四平八稳地边走边吃,在几分钟内解决完一顿过早。
穿梭于大街小巷、边走边吃,不溅出、不脏衣、这种画面就是武汉的过早经典名片。“识别一个武汉人,不在于他爱不爱吃热干面,而是他能不能端着面碗赶车。”这种技能是武汉人从小练就的,管你是谁,走哪都忘不了。饭圈流传的一张王凯过早的样子,就是标准帅气的武汉动作。
胃口好的人,十个手指头上还能再挂好几个小袋子,里面分别可以装面窝、千层饼、豆浆……不管是咯吱窝夹着包还是脖子夹着伞,我们总有办法解放双手出来过个早。
高矮板凳两个一摆,或者直接在店门口ku着,已经是武汉人过早时难得文静安稳一点的姿势。总之,一年到头,武汉人很少在桌子上过早。
武汉人饱含对生活的热情,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招数享受着每天的过早时,日子也不知不觉在一顿又一顿过早中溜走了。
我们生活在武汉时,过早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说到底不过是用来饱腹的早点小吃。长大后,有机会离开家里在别的城市生活过,才发现原来过早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它涵盖了武汉人恣意快活的性情与武汉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稀饭馒头面包牛奶……出了武汉的过早都只能叫早餐。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我来自过早之都武汉。
离开武汉后,去过的地方越多,越明白没有哪个城市拥有全城花掉半个白天时间来过早的热情,没有全民不顾一切一定要去过早的执念,没有街头巷尾过早店物美价廉的市井气,没有热干面豆皮牛肉粉面窝生烫糊汤粉烧梅汤包……只有武汉这座城市对于早餐的热情、创意、执着才能撑得起过早的过字。
对于离家的武汉人而言,不再是饱腹的食物,而是对武汉的一种精神寄托、味觉依赖。离开后,就不再有过早。
味觉是回忆的路标,屋里楼下的过早摊子,是我回家的路标。走出半生,独爱武汉过早。
而武汉,她的魅力从来不止一面……
戳视频看看江城之水
▼
还有武汉最绚丽的一面
▼
Gire
主编/白廓
图片/Raveran,安娜,iXzKi,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