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厂家回应问题水泥卖农村学校:水泥永远没问题 校方讹人)
中国青年报全媒体报道的“山东25吨问题水泥卖到河南农村学校”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河南省鹿邑县已成立联合调查组。
鹿邑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肖文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7月10日,鹿邑县已成立由主管县领导牵头,县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合调查组,将从保护学校和学生利益出发开展调查,有了调查结果后会对外通报。
今年3月底,鹿邑县志成实验学校在建设学生宿舍楼时,发现使用了“海固中联牌”水泥后混凝土长时间无法凝固,遂举报至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该局对该批25吨水泥抽样、封印、专车送往安徽省亳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检验报告认定该批水泥不合格。
7月10日下午,水泥生产厂家山东省枣庄市鹏源建材有限公司水泥厂负责人杨庭意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绝对不认可鉴定结果”。
“我们厂子的水泥永远没有问题,质量百分之百合格。”他说。
杨庭意表示,他们对该鉴定报告“百分之百不认可”,“出问题可能是沙子的问题、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厂的水泥永远没有问题,将申请(行政)复议。”
鹿邑县水泥经销商张记芳曾对记者说,他本次经销的这批水泥有50吨,销往志成实验学校25吨。另外25吨水泥去哪了?有无出厂记录?厂家同批次共有多少吨水泥?对此,杨庭意回答,同批次只有25吨。
他说:“出厂拉了多少,那个无所谓,关键是他用了多少水泥。”厂方原计划也是想以水泥用量来赔偿校方。
此前,志成实验学校向厂家提出索赔33.2763万元。该校提出的赔偿款随着工期延误而增加,在4月初,该校的主张是索赔10.6834万元。该校解释,索赔方案是学校依据施工成本、用工合同、当地工资水平认真核算出的。
杨庭意称, 校方提出的赔偿方案属于“讹人”。鹏源建材公司去年销售额达到35亿元,“300万、3000万都能拿出来,但公司董事会研究后决定不可能赔偿学校”,厂家曾提出赔偿两三万元、再补偿两万元的损失,最多五万元,但校方不接受。
记者今天尝试联系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未获回应。
此前报道
25吨问题水泥卖到河南农村学校,“凝固”后徒手就能捏碎
河南省鹿邑县一所农村学校正在修建学生宿舍,原计划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但在打地基时学校领导发现,他们买到了25吨问题水泥。
7月9日,鹿邑县志成实验学校校长张光启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出示了工人清除问题水泥时的视频。那些“凝固”的水泥块,单手就能捏碎。为了把那些劣质水泥清除干净,“后期工人们是用手一块一块把水泥抠下来的”。
“幸亏这些‘假水泥’被发现得早,如果学生入住出了事才发现就完了。”张光启感到后怕。
张光启说,由于25吨水泥出问题,该校近千名农村寄宿学生今年秋季只能挤在教室里睡觉。该校已经向厂家索赔,但双方就赔偿方案各持己见。
坐落于鹿邑县观堂镇的志成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设有小学和初中部,共有在校生1700余人。张光启说,这里的学生主要是周边农村的孩子,其中寄宿生960多名,许多是留守儿童。原有的学生宿舍由当地棉花加工厂的机器厂房改建,住宿条件很差,也很拥挤。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该校包括借款在内,今年筹资300余万元,准备建造一栋四层的新宿舍楼。工程于2019年3月16日动工,原计划7月15日完工。没想到,问题在打地基时就出现了。
3月26日,志成实验学校从鹿邑县水泥经销商张记芳处购买了25吨“海固中联牌”水泥,一次性支付货款9750元。次日,施工队打地基时为宿舍楼预制了用于承重、抗震的地梁。
但是3天后,施工队准备立钢架、竖梁作业时发现,通常3天就会凝固的地梁混凝土依然稀松,施工被迫停止。
4月4日,在看到地梁混凝土依旧没有凝固后,志成实验学校校方怀疑买到了“假水泥”。他们联系了经销商张记芳,对方未能对该批水泥质量给予明确答复。校方于4月4日下午将水泥样品送往河南省淮阳县亿捷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化验,样品显示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均未达标。
张光启表示,4月中旬,“海固中联牌”水泥生产厂家——山东省枣庄市鹏源建材有限公司曾来人取样,回厂检测后称水泥“合格”。
4月23日,志成实验学校将经销商和厂家投诉至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该局受理后,对该批次水泥进行抽样,并派专车将样品送至安徽亳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
记者在亳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6月出具的检验报告上看到,该水泥样品显示抗折强度(3天)平均值为0.8,国家标准是大于等于2.5;抗压强度(3天)平均值为3.4,国家标准是大于等于10.0;抗折强度(28天)平均值为3.9,国家标准是大于等于5.5;抗压强度(28天)平均值为15.8,国家标准是大于等于32.5,结论是样品不合格。
“这表示该批水泥属于不合格产品。”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主管稽查工作的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接到校方投诉后,该局迅速进行抽样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召集校方、经销商、厂方进行调解。
“我接了订单后,是从厂家直接把水泥运到学校的。”经销商张记芳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他当时共运了50吨水泥,志成实验学校购买了其中一半。他认可该批水泥“不合格”的结果,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他说,自己无法鉴定水泥合格与否,何况,厂家向他出示了有效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商标注册证。
志成实验学校向厂家提出索赔额度为30余万元。张光启说,赔偿方案是学校依据施工成本、用工合同、当地工资水平认真核算出的,没有过高要求。包括首次预制材料费和机械、人工费,清除“假水泥”费用,赴淮阳、商丘、亳州6次产生的化验费及相关费用,合同延期赔偿费,技术监理、看场人员工资,因工程延期造成学校管理、学生流失、赔偿及退费等,截至6月13日,共计33.2763万元。
鹏源建材有限公司不同意校方提出的赔偿方案。除了这25吨,同一批次其他水泥有多少吨、卖到了哪里?7月9日,记者多次致电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经办人,均未获回应。
鹏源建材有限公司一位法律顾问向记者表示,对方要价太高,公司无法接受。而对于这批不合格水泥如何出厂卖到学校,这位律师表示并不知情。
张光启说,早在4月第一次鉴定发现水泥不合格后,学校就与厂家商议尽快赔偿,当时校方核算的赔偿费用为10.6834万元,但厂家不同意,仅打算赔偿已经使用的大约4吨水泥的费用,这让学校无法接受。
“光把那些‘假水泥’打下来,就雇了12个人干了12天。”张光启说。
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前述负责人表示,该局将依据产品质量法作出相关处罚,目前正在走程序,但只能对经销商作出处罚,厂家应由其属地山东省枣庄市的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张光启说,该校每年收入扣除工资和运营费用后,剩余经费在50万元左右。“多拖一天学校就多一天的压力,厂家的损失也在增加。”
水泥纠纷产生后,这所学校的宿舍楼一度停工两个月,6月中旬刚刚复工,工期已经延误。为此,学校临时腾挪了一些教室用作临时宿舍,这能让孩子们开学后“有个地方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