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即将修法,我们扔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垃圾分类如何让垃圾被更快“消化”?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的高安屯垃圾处理厂进行实地探访,发现垃圾分类能提高沥水、发酵、焚烧等多个垃圾处理环节的处理效率,还能提高发电量、净化排放烟气,为北京空气质量提升作出贡献。
一周左右的垃圾“旅行”
每一天,北京市朝阳区的居民大约产生5850吨垃圾。其中,约4000多吨进入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也就是俗称的高安屯垃圾处理厂。这块占地3平方公里的园区,集中了巨大的垃圾填埋场、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两座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垃圾处理设施。
每天早晨四五点,大大小小的垃圾运输车就开始汇集到这里,从早到晚,大约有900辆,保障每个居民小区垃圾的“日产日清”。
然而,进入高安屯的生活垃圾并不能马上被“消化”。它们要在垃圾池内经过5-7天的沥水、发酵过程。5-7天后,垃圾得到充分发酵,颜色变黑。
之后,抓斗把垃圾抓起并投入焚烧炉。在高达850摄氏度甚至上千摄氏度焚烧炉里,生活垃圾会生成三类物质:飞灰、烟气和残渣。飞灰有毒有害,进厂1吨垃圾,能产生约20千克。经过多道程序,飞灰会被收集起来,由密闭罐车送到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烟气将在优于国家和北京市环保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排放,残渣则可以成为再生建筑材料原料。
在高安屯的焚烧发电厂,一炉垃圾大概一个小时就能烧完。结合两座焚烧发电厂的日处理量,每天送到这里的生活垃圾在经过5-7天的沥水、发酵后,只再需一天即可全部处理完。
2019年7月3日,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工作人员正在打扫池外的卫生。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垃圾分类可减少污水处理量、净化排出烟气
探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垃圾分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
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沥水、发酵的过程中,垃圾将减重600多吨,产出渗沥液。渗沥液经过厌氧、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过程,产生中水,投入工厂的生产中使用。
“夏天,生活垃圾的含水率能达到20%,如果垃圾分类更细致,会有助于降低含水率,减少处理污水的工作压力。”该工作人员表示。
另外,记者在垃圾焚烧发电二厂(全称北京朝阳清洁焚烧中心)五楼看到,巨大的垃圾池里,两个展开直径约四五米的抓吊可以将垃圾抓起,并投入给料斗。给料斗下的推料器会把垃圾推入焚烧炉。据介绍,抓吊一次抓起的垃圾足有10立方米,可达8吨重。
然而,这被抓起的10立方米垃圾,经常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类,“什么都有”。
抓吊将垃圾抓起。?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垃圾分类的推进,直接影响焚烧的效率。”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苗桂清介绍,以2008年点火的一厂为例,在2013年以前,进入园区的生活垃圾中掺杂很多建筑垃圾,影响焚烧炉的运行。
“发电厂燃烧发电的设计标准是每公斤垃圾热值达到1600大卡,可是由于水泥块、砖块之类的建筑垃圾太多,当时的热值只有1200大卡。”苗桂清解释,热值低引发两个问题:一是炉温达不到850摄氏度,二噁英类物质很难抑制;二是影响发电效率。没办法,企业只好进购秸秆助燃。
“2013年以后,政府部门提供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干净’了,热值也逐年升高,近几年,每公斤热值都稳定在1800大卡以上,有时候甚至能达到1900大卡。如此,烟气排放的环保指标和发电量更有保障了。”苗桂清说。
2018年,高安屯两个焚烧发电厂共消纳生活垃圾130多万吨,发电5.3亿度,够25万户三口之家用一年。
科普厅工作人员介绍正确垃圾分类。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生活垃圾残渣可制砖,餐厨垃圾可转化为柴油和肥料
一般来讲,经过处理后,残渣占进场生活垃圾重量的20%,可以用作再生建筑材料原料。去年,高安屯的两个焚烧发电厂共产生残渣26万吨。
在垃圾焚烧发电二厂的参观走廊内,陈列着一小瓶焚烧后的残渣。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材料可被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用于制砖。
园区里,一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生产线已经开始带料调试,生产步道砖、透水砖等建材。生产线年处理能力123万吨,其中100万吨为建筑垃圾,23万吨为焚烧残渣。苗桂清介绍,未来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进一步精细化,预计焚烧厂产出的残渣将进一步减少。
除了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高安屯还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餐厨垃圾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400吨,目前运行负荷为80%左右,最高处理能量可达340吨。
据悉,餐厨垃圾主要来源于单位食堂,学校食堂,餐馆。运送到这里的餐厨垃圾将产出三类物质:油相、水相和渣相。每天,这里可以产出十三四吨粗油脂,出售给企业制造生物柴油;餐厨垃圾的含水率更高,超过50%,这些水经过厌氧处理后与专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协同处理,产生中水服务于生产生活;厌氧过程产生的沼气同时可为油脂提取提供热源;餐厨垃圾中的固态物质称为渣相,在前期会经过大物质分拣和精细分拣两道分选工序,统一进行焚烧处理。苗桂清介绍,经过二道打磨制浆后的垃圾,有机质含量达80%-85%,是很好的有机肥材料,未来将与有经验的运行商洽谈合作。
“作为一线环卫人,我认为垃圾分类对提升垃圾处理效率非常重要。不过,就保护环境来说,前端做好垃圾减量,效果会更好。”苗桂清说。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协作记者 王飞
视频制作 见习记者 周博华
编辑 白爽 校对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