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宋延林,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真空学会
人物简介: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详细介绍-
宋延林,196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 1996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6-1998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1998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材料实验室主任。主要工作为有机超高密度信息存储薄膜及光电功能材料研究。他工作踏实勤奋、思想活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作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在环保型塑料印刷工作领域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的关注。他从纳米材料的研究成果出发,主持开发了一条非感光、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印刷制版技术路线,并建成了完整的中试示范线。他和企业合作开发的环保型塑料印刷油墨,已实现销售上亿元。
近年来,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等多项重要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被评为“特优”,并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周年成果巡礼》。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被他人引用10000余次,并多次被美国化学会(AC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NPG Asia Materials, Nature China和New Scientist等作为研究亮点报道;主持撰写英文专著一部,参加编写中英文专著9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授权发明专利22项。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合作企业销售超过10亿元。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获奖人)和2008年、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分别为第二、第三获奖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毕昇印刷技术奖和中华印制大奖等,获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绿色印刷关键科学问题突破
1)通过原理创新提出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
宋延林研究员对信息功能材料有长期的研究基础,在制备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应World Scientific 出版社邀请撰写专著,并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基于上述研究,他摒弃国际上流行的基于感光成像的印刷制版的技术思路,从制版技术实现“0”、“1”信息数字化出发,提出通过直接打印在印版上形成具有相反浸润性的图文区(亲油墨,“1”区)和非图文区(亲水区,“0”区),利用纳米材料构建超亲油图文区与超亲水的非图文区,发展了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从源头解决了传统制版过程的感光废液排放和资源浪费问题,获中、美、日、韩和欧盟等发明专利60余项,形成了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
2)通过材料界面调控解决印刷制版的关键技术问题
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的关键在于实现印版表面可控的亲水、亲油微区。宋延林研究员在通过纳米界面材料微结构进行浸润性调控方面有长期的研究积累,获得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获奖人)。要实现高精度的印刷制版,必须形成图文区与非图文区清晰的界面,即亲油区和亲水区要有足够的反差,实现图文区超亲油(疏水),非图文区超亲水(疏油)。宋延林研究员系统研究了印刷版材与纳米粒子表面的组成、形貌与纳米结构控制,以及液滴的扩散、融合、聚并和转移等行为,实现了墨滴在不同固体表面浸润/去浸润行为的精确调控,并通过纳米粒子墨水对图文区的复合增强,解决了印版的耐印力难题;进而实现了打印墨滴从零维到三维结构的精确控制,形成对印刷技术的基本单元“点、线、面、体”精细控制的系统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发表于Adv. Mater., Angew. Chem. In.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等著名学术期刊,被国内外著名学者高度评价,并应Chem. Soc. Rev.邀请撰写综述;并多次被Chem. Eng. News,Materials Views和美国纳米技术网站Nanowerk等作为研究亮点报道。
3)突破传统印刷的精度极限,发展了新概念的纳米印刷技术
突破当前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通过精确控制液膜、气泡的演化,发展了大面积印刷制备纳米尺度精细图案和功能器件的普适方法,实现多种尺寸、形貌、结构和性质可控的纳米材料的图案化组装,印刷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的高效发光、触控显示和生物芯片等功能器件,大大拓展了印刷技术的发展空间。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 Adv. Mater. 和Adv. Funct. Mater. 等重要学术期刊,被国内外著名学者高度评价,并被Materials Views,Nanowerk等作为研究亮点报道。
二、纳米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及其产业化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宋延林研究员围绕印刷产业的关键污染环节开展系统创新研究,针对印刷产业制版过程中感光冲洗废液排放、铝版基电解氧化工艺的电解废液污染、溶剂型油墨的VOC排放等三大污染问题,通过纳米打印制版取代感光冲洗制版、纳米涂层取代电解氧化版基、水性油墨取代毒害溶剂油墨,形成包括绿色版基、绿色制版和绿色油墨的完整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
多项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合作企业实现销售超过10亿元,两家合作企业新三板上市。
1)绿色制版: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从源头解决了传统感光工艺曝光、冲洗的严重污染问题,已申请和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形成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先后获得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印刷行业十佳创新设备奖等;以无形资产获得联想控股等投资,成立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在30余家印刷企业应用绿色制版技术。
2)绿色油墨:为解决当前塑料印刷油墨使用甲苯溶剂引起的严重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他主持开发了醇/水性环保油墨,突破了油墨在塑料表面的扩散、干燥、粘附等关键问题,满足印刷精度、牢度和展色性等要求。已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2项。产品获国家环境保护部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并通过美国PANTONE公司检测。
3)绿色版基:针对传统铝版基电解氧化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电解废液污染和高能耗问题,提出利用纳米涂层控制表面粗糙度和保水性的绿色版基制备技术,彻底摒弃了电解氧化工艺,杜绝了电解废液排放,减排废水90%以上。已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项,在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评选中获“特别突出创新成果”,成功建立了世界首条免砂目绿色版基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平米,在行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影响。
针对印刷产业未来面临的挑战,他提出印刷技术向“绿色化、功能化、立体化、器件化”发展的思路,推动纳米材料在印刷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从源头解决传统蚀刻工艺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印制的电子票卡在全国科技活动周、APEC会议等重要活动应用,并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和主持国际印刷电子相关标准的制定。他担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印刷工业协会印刷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任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及《中国印刷》、《中国印刷年鉴》、《科技导报》等编委。宋延林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在印刷行业和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他荣获我国印刷行业最高奖-毕昇印刷技术奖和中华印制大奖;三次获选印刷行业十大领军人物;获选“推动北京创造的十大科技人物”,多次被《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报道,在印刷行业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教授评述其研究成果:“……将多年来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应用于绿色印刷增材制造,创造了全新的印刷制版技术,开发了绿色无污染印刷油墨,彻底改变了传统印刷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德国马普学会前副主席Gerhard Wegner 教授评述:“它(纳米绿色印刷技术)不仅是源于原始创新的新技术服务中国市场的有效实例,而且可能成为一个最有用的基础创造世界范围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