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家陌生的大医院看病,你能顺利找到科室吗?
近年,北京的医院越来越“大”了。不少大医院扩建,增加面积、新增院区……患者挂号、检查、取药、住院,“找路”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今年,《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提出,三级综合医院要基本实现院内地图自助导航。近日,新京报记者以多所医院为样本作了实地探访。
结果显示,除了楼层索引、地图、人工向导外,“智能导航”已在多家医院落地,包括导诊机、小程序等。不过这些“新技术”也存在知晓率不够、患者不会用、信号差等问题。
6月2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部一条走廊的墙壁上,指示牌指明住院处和急诊科的方位。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有哪些院内导航方式?
探访地点: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垂杨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
初次到某个大医院就诊,病人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挂完号找科室多半求助于医院志愿者或问询台的工作人员。目前北京部分医院设置的院内导航系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尽快到达诊室。
中日友好医院App上搭载了医院导航功能。
·医院App带导航功能
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例,该院的App自带“院内导览”功能,输入目的地后,再在地图上选择地点,就可通过模拟导航功能展示路径,帮助患者尽快找到诊室。不过记者发现,模拟导航仅能作为参考,因为不具备实时导航功能,导航效果一般。记者在医院里看到,不少患者仍然选择询问工作人员确定诊室的具体楼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App搭载了挂号、就诊信息等内容,其中一项是医院导航,不过这个选项只有院外导航功能和交通功能。对医院分布不清楚的患者大多向服务台工作人员或者保安咨询诊室的具体位置。西城区展览路医院App里的“医院导航”选项包括地图导航、周边服务、院内导航功能,其中院内导航功能是各个楼层的位置示意图。
北京垂杨柳医院的公众号提供了院内导航服务。
·医院公众号提供导航
医院微信公众号也搭载了导航功能。记者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公众号后看到,菜单栏有一项为“来院导航”功能,点击后跳转到某地图软件导航页面,可查看前往该院方庄院区、西院区和南院区三个院区的地理位置、交通路线以及院内各个大楼的大致方位。记者关注“北京同仁医院”微信公众号,发现菜单的“患者服务”栏里有“电子导航”按键,点击后跳转至地图软件导航页面,但页面空白,未出现任何位置显示。点击右下角的定位按键,提示“不在当前建筑内,到达后重新定位”。
在朝阳区垂杨柳医院,显眼处贴有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患者关注后可以查看该院垂杨柳院区、工大院区和管庄院区三院区导航,或点击“医院概况”栏中的“院内导航”,跟随“三维室内地图导航”找到所在院区相应科室位置。同时,每层楼的地面都贴有不同科室的名称和方向,帮助患者找到门诊科室。
垂杨柳医院的智能导诊机,可点击就诊科室进行地图导航。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垂杨柳医院的智能导诊机,可点击就诊科室进行地图导航。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院内导诊机帮助导航
还有一些医院的院内导航功能通过导诊机实现。6月19日,记者在垂杨柳医院看到,门诊楼三层开放就诊的楼层都放置有导诊机,可提供预约挂号、在线缴费、地图导航、医改查询等服务。记者体验发现,各种功能都可以正常使用,但一楼的4台导诊机处于关闭状态。
其中,“地图导航”功能可进一步选择就诊科室、检查检验、综合服务、楼层信息、医院周边等服务,还可通过手机扫码直接在手机上进行导航。记者在位于三楼的导诊机上选择呼吸内科,导航显示“耗时约32秒,距离约27米”,实际步行耗时更短。不过使用导诊机的人并不多,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患者或家属选择到咨询台,询问医护人员就诊科室怎么走。此外,门诊每层楼的楼梯处放置有门诊楼层索引指示,一楼大厅地面贴有门急诊检验科、急诊药房、放射科、脑卒绿色通道等箭头提示条。
·三维室内导航 “摇一摇”就出来
去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位于丰台花乡的新院区开始接诊。新院区占地面积18.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23万平方米,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为A、B、C三个区域,患者少来就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找路难题。
记者了解到,天坛医院提供了不少寻路工具,最智能的是三维室内导航系统。进入医院,打开手机蓝牙和“位置”开关,使用微信“摇一摇”的“摇周边”功能,就可以找到北京天坛医院院内智能导航。导航可以显示三维地图,并具备语音导航+文字图形+路口放大图功能,纳入院内的挂号处、各科室、药房、卫生间、各类便民设施等。选择目的地后,系统可以自动规划最佳路径,甚至细化到建议患者乘坐电梯、扶梯或者走楼梯。
除了微信,医院在门急诊大厅醒目位置设置了院内导航二维码,扫码即可实现院内导航;在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也提供导航二维码。
院内导航还存在什么问题?
探访地点:宣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
因为患者数量较大、引导标志不完善,一些医院的院内导航功能并不便利。
·导诊机使用率不高、导航功能加载缓慢
6月20日,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看到,门诊楼内放置了两台机器均可查询科室所在位置,一台为信息查询机,一台为智能导诊机。记者观察二十分钟,发现只有一位年轻患者通过信息查询机查找科室楼层信息。询问多位患者,他们大多表示,咨询大厅志愿者和医务人员是最快的方式。“这查询机没用过,不一定会用呢。”一位年纪较大的患者说。
宣武医院的智能导诊机搭载了就诊科室、检查检验、综合服务、楼层信息氛围四个查询内容,屏幕中还有一个二维码,写着“手机带你去”。记者尝试使用发现,导诊机无任何反应,扫描二维码发现地图加载十分卡顿,无法实现导航。
6月24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宣武医院门诊楼,询问了10位患者,他们均表示从未使用过一楼导诊机。家住密云的刘阿姨告诉记者,自己近期连续来医院,看过了多个科室,都是询问一楼工作人员,到相关科室后,再由分诊台分诊,当记者告知后,刘阿姨才得知智能导诊机的存在,“现在这么方便了啊,可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学不会这些高科技,网上挂号都是老公帮着弄的。”
探访过程中,多位患者表示不清楚现在导诊机拥有导航功能,且认为导诊机的存在作用不大。“或许有人有这个查询的需求,但我从来没用过。”一位年轻患者表示。
朝阳医院门诊楼一层,位于电梯下方的地面箭头指引。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一些医院未配置电子导航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方庄院区一位分诊员介绍,目前院内设有智能导诊机,患者可自主挂号,但还没有电子导航设备。目前院内导航主要依靠地面标识和悬挂、张贴的科室指示牌。记者注意到,这些指示牌分布在楼梯口、挂号大厅内,具体科室、楼层和方向都有清晰指引,院内咨询台也有工作人员为患者指引。记者尝试从院区西门和东门寻找门诊部,门诊部大楼正对西门,因此从西门进入后很容易找到。但从东门进入时,指示信息不明显,对于首次前来的患者而言,较难快速找到门诊部。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南区),记者同样没有发现电子导航设备,目前该医院的院内导航主要依靠人工指引和指示牌。一楼大厅设有门诊服务中心,有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帮助,各楼层也有工作人员可为患者指引方向。此外,每层楼电梯口的墙上挂有各楼层索引和本楼层平面图,清晰标明了每个科室的对应楼层及位置。一楼地面贴有指示箭头,各楼层的转弯路口处也悬挂了科室指示牌。记者在每个楼层进行尝试,基本都能在指示牌或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顺利找到各个科室位置。
6月20日上午,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东门看到,由于门诊楼和病房相连,进出医院和在大厅等候的人很多。医院大门口处,贴有引导患者到一层导医咨询台(门诊服务中心)寻求导医帮助的提示。朝阳医院门诊楼面积大、楼层多,且连接病房楼,但并未设有智能导诊机等设备,仅在一楼大厅贴有平面示意图、楼层索引图、地面箭头指向等引导标志。
·科室索引更新不及时 官方地图也出错
6月20日下午,记者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实地探访。老门诊楼一层的柱子上挂着各楼层索引,显示二楼有呼吸科、心血管科、老年病科等科室。记者上了二楼,逛了一圈才在分诊台的玻璃上见到一张A4纸,印着“风湿科、肾病科、老年科、综合科、呼吸科、心血管科请到新门诊楼就诊(住院楼西侧)”,字体较小,不太显眼。这期间,记者遇到几位患者,也是徘徊良久,才发现要去的科室已经搬去了新门诊楼。在一楼的索引上,并未对搬走的科室进行提示或者划去。
除了楼层索引、指路标、地图,广安门医院也有自己的App,植入了导航功能。在“走进医院”页面,左侧有“院内导航”的选项,点击后可看到,由简单色块绘制成的地图中有老门诊楼、门诊综合楼、住院楼、行政楼、血透室五栋建筑,但所谓的“导航”只相当于电子化的楼层索引,点击任意一栋楼的图标,会出现不同楼层的科室,仅有科室名的文字信息,没有图片,也没有更为详细的位置介绍。
记者还发现,知道App导航的人并不多,记者在新门诊楼询问一位工作人员时,被告知医院还没有智能导航。App中的地图也存在问题,记者现场探访时,新门诊大楼位于住院楼的西侧,但在App中,住院楼的西侧区域缺失,没有新门诊大楼。
6月24日,宣武医院门诊楼内,两个年轻人查看楼梯口的索引信息。摄影/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记者模拟就诊全路线
宣武医院验血室不在门诊楼内 不易找到
6月24日下午,记者在宣武医院模拟体验了“挂号处——骨科诊室——验血室——CT室——诊室——药房”全过程。一进入门诊楼,右手边的自助挂服务区墙上悬挂了楼层科室分布指示牌,但没有骨科。
挂号后,走进楼梯口位置,墙上标示了整栋楼的科室分布,以及本层科室的具体位置分布,有不少患者驻足查看。分布图显示,骨科诊室位于门诊楼2层。记者分别尝试电梯和楼梯两种方式上楼,电梯内标有每层科室信息,但2层只写有外科和骨密度检查室;走楼梯到达2层后,楼梯间内标有明确骨科诊室信息提示。
找到诊室后,记者尝试寻找验血室,超过五分钟仍未找到。询问医务人员后获知,验血室并不在门诊楼内,但记者在整个楼层中并没有看到相关提示。到达对面平房内的验血室后,记者询问多位等待抽血的患者得知,第一次前来就诊时,他们也曾遇到同样的问题。“我第一次找验血室,在楼里也是转了好久”,一位已经完成抽血的女士说。
随后,按照指示牌指引,记者顺利找到了CT室和药房。
新京报记者 戴轩 吴娇颖 吴婷婷 黄哲程 马瑾倩
协作记者 侯少卿 见习记者 姚远 实习生 刘梦婕
编辑 张畅 校对 何燕